資陽市供銷社:科技賦能“無良”融合 譜寫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供銷樣本
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戰略腹地,一場以“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制”深度融合的供銷爲農服務體系現代化變革正在資陽大地蓬勃展開。資陽市供銷社以“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爲戰略指引,通過科技創新與系統改革雙輪驅動,奮力書寫新時代“天府糧倉”建設的壯美篇章。
“良田良機”構築產能提升硬支撐
走進雁江區丹山鎮爲農服務中心,百畝高產示範田疇平展如砥,溝渠縱橫如脈。曾經分散的“補丁田”經過土壤改良和宜機化改造,全部達到“旱能灌、澇能排”標準。新一代“優秱針”稻種完成集中育秧並實現滿栽滿插,秧苗嫩綠茁壯。
在安嶽縣林鳳鎮,北斗導航無人駕駛播種機正沿預設路徑精準作業。通過整合農業綜合開發項目,這裡已建成1200畝“集中連片、設施配套”的高標準農田。供銷社正和當地政府一起籌建“專家院士工作站”,運用AI技術實現墒情智能監測,配合水肥一體化系統,預計可降低化肥農藥使用量15%以上。
“良種良法”激活增產增收新動能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今年,資陽市供銷社依託農資主渠道優勢,着力構建“試驗示範+優選推廣”機制。2025年已與水稻研究所簽訂“優旌佔”等15個優質水稻品種培育計劃,普遍具有“出苗齊、抗病強”的特點。據權威專家介紹,今年推廣的雜交稻比對照輻優838增產7.5%,增產點率90%。全生育期140.7天,比對照早熟0.5天,具有良好的抗旱和抗逆性。
此外,雙方將深入實施新一輪“種業振興”行動,圍繞保障糧食安全和產業重大需求,聚焦攻克育種科技“卡點”。資陽供銷種業技術科研成果轉化基地將爲這一行動提供平臺支撐。在供銷社與農科院水稻所的戰略合作計劃中,整合供銷社系統優勢和水稻所的科研資源,聯合開展種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是驅使其雙向奔赴並形成合作的動力所在。這正是供銷系統對省委一號文件“加快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提升科技創新整體效能”“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工作要求的生動實踐。
機制創新破解小農戶對接市場大難題
馬蹄灣綜合農事服務中心即將開工建設,這個佔地45畝的服務中心,智能育秧工廠、農機共享平臺、烘乾倉儲等設施一應俱全,將提供“耕、種、防、收、銷”全鏈條服務。通過手機APP下單,無人機施肥就可上門作業,不僅方便,成本可比傳統方式大幅降低,這正是供銷社“三位一體”改革成效的集中體現。資陽市供銷社正推動農業社會化服務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的深度改革,其綜合效應將不斷釋放,預計三年內,全市供銷系統糧食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三年內將達85%。這種組織化服務模式,正是對丘陵地區“誰來種地”“如何種好地”這道難題尋找最佳破解方案的有力探索。
資陽供銷系統的實踐,正是這一重要指示的基層註腳。站在新的起點,全市供銷人正以“五良融合”爲筆,以“科技興社”爲墨,在巴蜀大地上描繪新的現代供銷新畫卷。(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