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馬拉松如何改變跑者大腦 可能成爲神經治療方法

馬拉松選手在比賽後大腦中的髓鞘含量會短暫下降,大腦作爲能量來源使用。(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最新研究發現,馬拉松選手在比賽後大腦中的「髓鞘」(myelin)含量會短暫下降,這種物質可能被大腦作爲能量來源使用,這項研究由西班牙巴斯克大學神經科學家馬圖特(Carlos Matute)主持,目前已經發表於《自然代謝》(Nature Metabolism)期刊。

國際權威期刊《自然》(Nature)報導,髓鞘是包覆神經細胞的脂質層,佔中樞神經系統重量的約40%,主要負責保護神經訊號的傳遞,馬圖特指出,髓鞘作爲能量來源的概念並非全新,但此前沒有人研究過這是否適用於長跑跑者。

研究團隊針對10名馬拉松選手,8男2女在比賽前後48小時內進行核磁共振(MRI)掃描,結果發現12個腦區的髓鞘含量顯著下降,這些區域與運動協調、感官知覺及情緒調節有關,這與長跑時的身體需求相符。

不過研究人員強調,這種變化不會影響跑者的認知功能,也無需擔心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相反地,這或許有助於訓練大腦的代謝機制,促進髓鞘的使用與再生。

研究團隊在賽後數週至數月內對部分跑者進行追蹤掃描,發現兩週後髓鞘已部分恢復,兩個月內則完全恢復。

馬圖特推測,這種短暫的髓鞘減少對於體能較差的跑者影響可能更大,而對於超馬選手、跑超過42公里者,影響可能較小或更快恢復。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神經科學家納維(Klaus-Armin Nave)表示,該研究證實了髓鞘可作爲大腦能量緩衝,而且可以完全恢復,這點尤爲重要。他過去的動物研究也顯示髓鞘可能在能量代謝中發揮作用,但當時未能測量其恢復情況。

由於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等神經疾病會導致髓鞘受損,馬圖特希望進一步研究髓鞘的代謝機制,或許能爲這類疾病提供新的治療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