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強不息書寫新時代生命華章

在第三十五個全國助殘日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強調,殘疾人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力量,也是需要格外關心、格外關注的特殊困難羣體。新徵程上,要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進一步完善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和關愛服務體系,切實保障殘疾人平等權益,促進殘疾人事業全面發展。

健全人和殘疾人都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在第七次全國自強模範暨助殘先進表彰大會上,一批自強模範、助殘先進集體‌及個人受到表彰。他們中,有代表國家出征殘奧會的殘疾人運動健將,有在工作崗位追求卓越的技能能手,還有投身公共服務、公益事業的熱心人。每一位自強模範的人生經歷中,都有着不放棄、不退縮、不止步的精彩故事。

他們用行動證明:身體殘疾絕非人格健全的阻礙,他們也能夠成爲生活與精神的強者。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句源於《周易》的哲言,也是殘疾人身殘志堅的精神註腳。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許多殘疾人如自強模範般克服身體殘缺,以頑強信念追逐人生夢想,書寫了積極進取、拼搏不息的時代篇章。他們以非凡毅力突破生命侷限,以不屈鬥志點亮精神燈塔,不僅是殘疾人羣體的標杆,更是全體社會成員的榜樣。

關心殘疾人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近年來,我國殘疾人權益保障日臻完善,殘疾人民生福祉持續增進。不管是保障殘疾人獲得平等的教育、醫療、就業機會,還是推進盲道等無障礙設施建設,理解、尊重、關心、幫助殘疾人的社會氛圍愈發濃郁,殘疾人的需求被更多地“看見”,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當然,也要注意到,在一些地方、一些領域,殘疾人權益保障仍有“盲區”,需要全社會凝聚共識、一道努力。

從安居、衣食等生存層面的託底,到全面發展的價值追求,殘疾人融入社會、參與社會的需求正日益凸顯。這既需要以剛性制度築牢民生保障網,更要在公共政策和社會運轉各個環節中注入“平視”的溫度。尤其對在人生起步階段就不幸遭遇殘疾的青少年,更要爲他們提供充分發展機遇、營造平等競爭環境,讓他們不因身體差異與同齡人拉開距離,使保障措施既守牢民生底線,更成爲成長助力。

“二十一歲末尾,雙腿徹底背叛了我,我沒死,全靠着友誼。”史鐵生與餘華等人的莫逆之交,近來成爲年輕網友熱議的文壇佳話。這不僅是文學史上的溫暖印記,也是殘疾人與健全人之間相互理解、信任互助的生動典範。期待隨着殘疾人事業穩步推進,更多“史鐵生”得到託舉,更多“餘華”式的善意被喚醒與傳遞,讓“平等、融合、共享”的價值導向進一步深入人心。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