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金、土地、人才三箭齊發,廣東12條硬核新政撐市場主體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吳佳霖 廣州報道

根據最新消息,截至目前,廣東市場主體總量已突破1900萬家,其中企業超835萬家,兩項指標均居全國首位。

在存量競爭與增量開拓的雙重挑戰下,如何推動1900萬市場主體從 “紅海” 突圍、向 “藍海”進軍?全球產業鏈重構加速,要素成本優勢邊際遞減,如何激發市場活力?

5月12日,廣東省新聞辦召開新聞發佈會,介紹《廣東省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若干措施》(下稱《若干措施》)有關情況。

《若干措施》以12條具體政策給出答案——通過培育新質生產力、降低企業運營成本、加碼外資支持政策、覆蓋全生命週期服務四大核心抓手,爲市場主體注入確定性發展動能。

這場由廣東省商務廳、省委金融辦等六部門聯合解讀的政策發佈會,釋放出明確且積極的信號:在全球經濟波動加劇、市場不確定性持續攀升的關鍵節點,廣東作爲全國第一經濟大省,正以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爲解題思路,以激發市場活力破題,積極推動“有效市場”建設,爲發展注入確定性動能。

錢、地、人三要素定向傾斜

判斷一個地區的重點產業發展方向、市場活力程度,主要看真金白銀投向哪裡、優質土地撥向哪裡、精英人才招向哪裡。

《若干措施》一一作了說明:資金方面,政府的資金率先投向先進製造業、高新技術企業、前沿科技、未來產業;土地方面,優質土地應保盡保,基礎較好、集中成片以及其他重要的工業用地納入工業用地控制線管控,保障中長期製造業發展空間需求,新一輪政策專項預留不少於2萬畝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用於保障低空經濟、人工智能、機器人、芯片製造、開源大模型等新質生產力產業項目用地需求;人才方面,實施“百萬英才匯南粵”,大力招引創新創業人才,對高精尖缺和前沿賽道領域重點人才實行“一人申請,全家落戶”等支持政策。

資源要素的定向傾斜,將爲經營主體激活與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提供 “硬核支撐”。

尤爲值得關注的是,《若干措施》明確提出:聚焦集成電路、人工智能、機器人、自動駕駛、低空經濟、生物醫藥、量子科技、商業航天、新型儲能、新能源汽車、數字經濟、現代化海洋牧場等重點領域,編制產業鏈招商圖譜,建立頭部企業和領軍人才數據庫,實施有針對性的招商引資政策。對特別重大的產業招引項目,結合產業特點依法依規制定更加精準的支持政策。

廣東省商務廳廳長張勁鬆表示,這些重點產業領域,廣東已經有很好的基礎,政策的實施將有利於進一步培育發展相關領域的龍頭企業、高成長性企業,進一步夯實廣東製造業當家和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底座。

風向標確立後,投入多少資金、資金如何被使用,也是優化產業結構、促進要素流動、建立“有效市場+有爲政府”協同機制的重要一步。

在支持企業降低運營成本方面,《若干措施》明確提出實施製造業和高新技術企業貸款貼息,對符合條件的製造業和高新技術企業年度新增銀行貸款,省財政按不超過銀行貸款利率的35%進行貼息,每年貼息貸款總規模最高2000億元,同時明確提出要擴大政府性融資擔保覆蓋面,推動廣東省每年政府性擔保融資規模超過1000億元。張勁鬆認爲,這些真金白銀的惠企措施,將有效降低企業運營成本,助力企業在廣東發展得更好、成長得更好。

在降低製造業和高新技術企業的融資成本方面,廣東省委金融辦副主任童士清透露,省級財政計劃三年內安排超百億元資金,通過貼息和融資擔保在融資供需兩端同步發力。提供支持力度更大、覆蓋面更廣、支持對象更精準的貼息政策,和擴面增量、代償補償、降費獎補的融資擔保。

廣東省財政廳副廳長鬍建斌透露,2025年初預算已安排“製造業當家”相關資金262億元人民幣,此輪政策將進一步加大相關支持力度,預計省財政3年將新增安排資金共約136億元,其中今年內落實安排資金約45億元。除了之前提到的加力降低製造業和高新技術企業融資成本,還有加力推進政府投資基金工作,優化獎勵政策招引外資,激勵市縣投資促進工作。

“外資信任票”+場景創新

如何以點帶面,盤活1900萬家經營主體,創造更多增量?吸引外資,創造場景,將成爲重要破局點。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省累計設立外資企業超過35萬家,累計實際使用外資將近6000億美元,外資企業總數僅佔全省企業的3%左右,卻貢獻了全省1/4左右的稅收和1/3左右的進出口和規上工業增加值。今年一季度,全省新設外資企業5922家、增長16.9%,實際使用外資357.6億元,增速好於全國平均水平和主要經濟大省。

《若干措施》再度加碼,以真金白銀強化“外資信任票”,明確提出新增跨國公司地區總部能級獎勵、外資研發中心落戶獎勵等支持政策,對屬於中國區總部、亞太區總部、事業部全球總部的跨國公司總部給予最高800萬元人民幣一次性獎勵;對經認定符合條件的外資研發中心,一次性給予最高100萬元人民幣資助,對跨國公司全球研發中心再疊加給予最高500萬元人民幣一次性獎勵。

外資引入是爲經營主體注入全球資源的 “源頭活水”,應用場景創新則是讓這些資源轉化爲現實生產力的 “轉化器”。

外資企業帶來的前沿技術、全球研發能力與廣東龐大的產業需求相遇,將通過具體的應用場景完成技術落地、產品迭代與市場推廣的步驟。應用場景的開放與創新,又爲內外資企業提供了技術落地的試驗田,增強其在粵投資信心。

《若干措施》中提到,要推動政府等公共服務機構率先接入人工智能大模型,在自動駕駛、低空經濟等領域設立城市級實景測試場,每年建成 20個以上區域特色場景、100個以上具有推廣價值和帶動作用的示範場景,加快形成大規模商業應用。

廣東省發展改革委二級巡視員董文忠表示,應用場景創新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有力抓手,也是促進企業跨越式發展和培育未來產業新賽道的重要途徑。外資技術的輸入和內部產業的優化如同爲產業生態注入 “創新基因”,場景創新轉化則是 “基因表達” 的培育土壤。

從“實驗室”到“生產線”,從“試驗田”到“新模範”,廣東激活市場主體活力的關鍵鏈路在於,既讓全球資源在本土場景中釋放價值,又以場景優勢反哺內外資吸引力,形成 “以開放促創新、以創新引開放” 的雙向賦能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