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金利率長短端倒掛 ,銀行同業存單備案額度提升

當前,金融市場資金成本呈現結構性上升態勢,短期資金利率高於中長期利率,形成倒掛現象。

2月20日,銀存間質押式回購市場延續這一趨勢,截至發稿,DR007、DR014和DR021利率分別爲2.123%、2.040%和2.080%,均高於1個月期利率1.97%。

從整體市場走勢來看,資金利率中樞持續上移,DR001的中樞水平從去年末的1.5%上升至2%左右。

記者注意到,面對負債端壓力,銀行紛紛轉向同業存單市場“補血”。截至2月20日,已有40家銀行披露2025年存單備案計劃,總規模突破10萬億元。

業內人士指出,商業銀行負債端成本壓力尚未緩解,疊加多重擾動因素,2月以來資金面趨緊,未來流動性仍面臨一定考驗,後續LPR伴隨逆回購利率調降或仍有空間,關注兩會對逆週期調節工具力度和節奏的表述。

銀行負債端壓力凸顯

進入2025年,銀行負債端壓力凸顯。

Wind數據顯示,2024年12月和2025年1月兩個月間,非銀存款大幅縮水,累計減少4.48萬億元,其中1月單月減少1.04萬億元,而大行單位存款也在1月減少3933億元。

這一現象與2024年四季度出臺的非銀存款自律新規密切相關。該政策通過設定利率上限,削弱了大行在存款定價方面的優勢,導致資金流向中小銀行。

某國有行資產負債部人士向記者表示,該行存款報價比中小銀行低,尤其是結構性存款和協議存款等高息產品受到限制後,客戶流失情況較爲明顯。

存款流失對銀行資產端配置能力造成直接衝擊,爲填補資金缺口,銀行紛紛壓降資金融出規模。據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繫統公佈的資金融出數據,2025年1月,銀行買入返售資產規模同比減少2.09萬億元,日均融出資金量從去年底的4萬億元大幅降至2萬億元。

“這種‘縮表’行爲進一步加劇了銀行間市場的流動性緊張,導致貨幣市場利率中樞持續擡升。”前述國有行人士對記者表示。

負債端壓力疊加銀行1月信貸“開門紅”,導致銀行體系閒置資金額度偏緊。據開源證券團隊測算,1月末超儲率已降至0.93%,較上月下降0.17個百分點。

“靜態模型顯示,考慮2月上半月央行公開市場淨回籠1.5萬億元、政府債繳款5000億元等因素,超儲率可能進一步降至0.52%,顯著低於1%的行業安全底線。這意味着,若不及時補充約1.3萬億元流動性,銀行體系將面臨支付清算風險。”該團隊在研報中指出。

多重因素催緊

銀行體系負債端壓力凸顯的背後,是基礎貨幣通過多渠道的流失。“當前頭寸調度較爲緊張。”某股份制銀行資金運營中心負責人士對記者透露,一方面,財政存款因化債資金劃轉而大規模上繳;另一方面,春節現金走款效應導致約8000億元資金流出銀行體系。

受非銀存款自律新規影響,大行資金流出多於中小行,但受地方財政性存款持續萎縮影響,中小銀行尤其是城農商行負債端穩定性下降,“財政存款佔比較此前大幅縮水。”某城商行人士向記者透露。

財政部披露的數據顯示,2024年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下降12.2%,土地出讓金縮水疊加化債資金劃轉,使得依賴財政存款的城商行和農商行負債端也受到衝擊。

政府債提速發行也正在影響銀行負債端。Wind數據顯示,2月政府債淨融資預計達1.8萬億元,創下單月曆史峰值。國聯證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李清荷指出,置換債前置發行雖有助於緩釋地方債務風險,但短期集中繳款加劇了銀行體系的流動性消耗,形成了“財政收水——銀行補血”的負反饋。

此外,非銀存款自律管理與手工補息整改形成的政策“組合拳”,使得“負債流失”的銀行轉向發行同業存單。

記者注意到,截至2月20日,已有40家銀行披露2025年存單備案計劃,總規模突破10萬億元。中信銀行以1.48萬億元額度居於首位,江蘇銀行、北京銀行等城商行備案規模環比增幅均超20%。

事實上,這一波備案潮始於2024年末,農業銀行、建設銀行等多家國有大行紛紛提額。

面對2月超萬億的流動性缺口,央行仍未進行降準降息。20日,央行宣佈LPR仍“按兵不動”,一年期和五年期均維持不變。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認爲,2月逆回購利率未作調整,商業銀行面臨較大的息差壓力。春節假期結束後,信貸需求有所改善,但央行公開市場操作(OMO)力度有限,導致商業銀行負債端偏緊,主動壓降LPR和逆回購利率加點的動力不足。

與此同時,2025年以來美聯儲寬鬆進程放緩,中美利差與匯率不確定性仍然較高,離岸人民幣匯率節後基本維持在7.3附近波動。此外,年初信貸“開門紅”成色較好,經濟基本面呈現築底趨勢,LPR降息的緊迫性和可行性在2月相對有限。

“往後看,2024年Q4貨政報告延續對貨幣政策定調‘適度寬鬆’,同時提到‘綜合運用利率、存款準備金率等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可見央行寬貨幣立場仍然明確,後續LPR伴隨逆回購利率調降或仍有空間,關注兩會對逆週期調節工具力度和節奏的表述。”明明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