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搭臺、別人唱戲”的啓示(評論員觀察)

鄒 翔

前不久,在第三屆鏈博會上,筆者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參展商不只宣介自家的產品和技術,還樂於“自己搭臺、別人唱戲”,注重對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的展示宣傳。

比如,GE醫療和京東方聯合展示了3款高端監護類產品顯示模組,展臺內還擺放着洛陽軸承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供應的120轉/分鐘CT旋轉軸承;又比如,麥當勞中國的展位不僅有漢堡、薯條,還出現了肉類、乳品、醬料、物流等領域11家“麥鏈”上下游供應商夥伴的身影。

變展示單一產品爲展鏈條、展生態、展場景,變“單打獨鬥”爲“組團出擊”,參展商之間不是“對手”而是“隊友”、不是互相“搶蛋糕”而是一起“做蛋糕”,這種合作共贏的理念和行動,帶來的啓示不侷限於展會之內。

於企業而言,合作之中蘊藏着新的發展空間和增長點。搭載東超科技的“可交互空中成像”技術,讓一款燃氣竈的操控體驗變得有趣、新潮,用戶點擊空中按鈕即可便捷操控竈具的摺疊與伸展。這一技術在冰箱、洗衣機、油煙機等家電產品上的成功應用,既拓展了先進技術的應用場景,又爲傳統家電產業轉型升級提供科技動力。

合作才能共贏。互相“做加法”,攥指成拳向產業鏈價值鏈高端邁進,以更優的產品、更高的品質更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和期待,最終實現的,是鏈上企業的共同進化。

對行業來說,合作共贏並不意味着不要競爭,而是要杜絕惡性競爭、“內卷式”競爭。賽力斯集團創新推出“廠中廠”模式,將多家核心供應鏈企業的生產線嵌入賽力斯超級工廠內部,達成本地化同步生產與供應;全球礦業巨頭力拓與中國寶武聯手,展現從鐵、鋁等原材料到白車身的產業鏈協同……鏈博會智能汽車鏈展區,層出不窮的新故事、新成果寫照着汽車產業協同共進的圖景。

鏈主企業可通過技術共享、聯合研發等方式賦能鏈上中小企業,鏈上中小企業也應深耕細分領域、勇於創新突圍。攜起手來,打破“內卷”,打造創新高地、品牌高地、價值高地,行業才能真正做大做強、行穩致遠、贏得未來。

放在更大的視角來看,今天的產業鏈,早已突破國界。促“產業鏈”成爲“共贏鏈”,不僅是企業的事,更是不同經濟體的共同責任。

習近平主席強調:“團結才能共贏,攜手方可共進。”進博會、鏈博會、中歐班列等國際公共產品,打造開放合作標杆;給予所有同中國建交的最不發達國家100%稅目產品零關稅待遇,廣受南方國家好評……中國作爲“賦能型大國”的行動一以貫之。

在全球經濟動盪、保護主義擡頭的背景下,中國以自身實踐豐富和拓展着合作共贏的內涵:不是零和博弈,而是打造“共贏鏈”;不止於和諧共處,更在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合共生、共同發展。

秘魯的牛油果,高品質地運抵萬里之外的中國;中國實驗室裡的技術突破,實打實地改善着莫桑比克農民的生活……一條條鏈,串起“繁花”朵朵,“鏈接”當下未來,促進民心相連相通。任憑風吹浪打,世界各國經濟深度融合的大勢不會變,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這些看得見看不見的鏈條,交織成的樂章將愈發動人。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04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