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貢自流井區:社區“小企業” 服務民生“微需求”
“污水管道堵了,能不能處理一下”“轉角處晚上太黑了,能不能安個路燈”……居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不少問題都需要社區解決,但是社區經費有限,難免出現這裡用了那裡就缺的情況,影響社區治理效能。
怎麼辦?自貢市自流井區東興寺街道創辦全市首家社區社會企業,盤活閒置資源,開展社會服務,創造收益反哺社區治理。這一探索,帶動更多街道將社區社會企業作爲社區自我“造血”、增強內生動力的有力抓手。
如今,自流井區通過完善制度機制、拓展服務外延、釋放發展紅利,打造黨建引領社區社會企業發展2.0模式,變單向“輸血”爲自我“造血”,不斷增強社區發展動能,滿足居民多元需求,紮根於社區和居民之中的社區“小企業”越來越多。
東興寺街道三八路社區黨委書記鍾文波坦言,率先成立社區社會企業後,運行中發現存在原有組織架構不完善、未統一閒置國有資產使用標準、資金管理缺少監管機制等不規範的地方。那麼,社區社會企業怎麼成立、怎樣管理、如何監督?
去年8月,自流井區在全市率先出臺《自貢市自流井區關於培育發展社區社會企業實施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辦法》),進一步細化企業成立、運營、監督等10方面37項細則,組建管理服務中心、資源對接平臺,構建“一政策一平臺一中心”的多維度支持發展矩陣,指導規範社區發展社區社會企業。
“以前想拓展業務範圍,不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資金使用等重大事項也沒有明確的決策程序和依據,怕觸‘紅線’,心有餘力不足。自從出臺了《辦法》,制度上作了明確,我們幹事更有底氣了!”鍾文波說。
不僅僅是三八路社區,越來越多的社區發展社區社會企業“心裡有了底”。
乾淨整潔的路面、規劃有序的停車位……走進舒坪街道舒家垇社區安置小區,眼前的居住環境清雅溫馨。“社區90%的居民是徵地拆遷安置人員,長期以來與物業公司矛盾突出,對社區的歸屬感、滿意度不高。”舒家垇社區黨委書記楊名波坦言。爲此,舒家垇社區參考區上出臺的《辦法》,成立社區社會企業,將黨建工作寫入企業章程,規範股權設置和組織架構,社區“兩委”幹部“雙向進入、交叉任職”,明確利潤分配、幹部激勵、財務審計、資產公示等制度。
規範高效運轉下,舒家垇社區社會企業現承接3個安置小區2000餘戶居民物業服務,每年爲政府財政節約兜底費用80萬元,羣衆滿意度也大幅提高。(劉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