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癌成女性新殺手 62歲婦憑「1症狀」揪出早期癌
臺灣子宮內膜癌的新確診病例數逐年上升,其發生率甚至已經超過子宮頸癌,成爲女性疾病新殺手。(張朝欣攝)
臺灣子宮內膜癌的新確診病例數逐年上升,且有年輕化趨勢,其發生率甚至已經超過子宮頸癌,成爲女性生殖器官癌症中發生率最高者,也是近10年內成長速度最快的癌症之一。2021年的癌症登記資料顯示,臺灣每年大約有3200人被診斷出罹患子宮內膜癌 。
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媽祖醫院婦產科醫師宋鈺雯表示,1名停經後出現異常陰道出血的62歲女性,覺得情況不對來求診,首先安排陰道超音波檢查,發現其子宮內膜明顯增厚,隨後進行子宮內膜切片檢查,確診爲子宮內膜癌。考慮患者年齡與身體狀況,醫療團隊建議進行微創腹腔鏡手術。
術後病理報告顯示爲第1期,分化良好,不需要額外的輔助治療。至今患者仍定期回診追蹤,沒有發現任何復發跡象。宋鈺雯說,即時發現症狀、早期診斷,加上微創手術對於早期子宮內膜癌的有效性,爲病患帶來良好的預後。
子宮主要可以分爲上方的子宮體與下方的子宮頸,一般所說的子宮內膜癌,指的是發生在子宮體的癌症。在女性月經週期中,子宮內膜在子宮最內層,育齡期時每月都會生長,以備在女性妊娠時,爲胚胎着牀打好基礎。如果沒有受孕,子宮內膜會在月經期脫落,子宮內膜癌就是從這一層內膜組織開始發展的惡性腫瘤。
宋鈺雯提到,造成子宮內膜癌的主要危險因子有年齡、肥胖、雌性荷爾蒙影響及家族史等,好發於停經後婦女,平均診斷年齡在60歲左右。此62歲個案,異常陰道出血是最主要的警訊,對於尚未停經的女性來說,可能表現爲經血量異常增多,或是月經週期間出現不規則出血。
停經後女性如果出現任何陰道出血、月經斑點,或是異常的粉紅色、棕色分泌物,都可能是子宮內膜癌徵兆,應立即尋求醫療協助。另外,下腹疼痛、解尿困難或性交疼痛,以及伴隨惡臭的陰道異常分泌物都是警訊之一。
宋醫師提醒,維持健康體重、每週規律運動、均衡飲食、避免在無醫師指示下自行補充荷爾蒙、定期婦科檢查,都是有效降低子宮內膜癌風險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