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五大挑戰 仍待克服

汽車自動駕駛將變爲現實,社會接受度、技術等仍是挑戰。(圖取自Momenta官網)

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曾預測,最快三年、保守五年,汽車自動駕駛將變爲現實。不過在此之前,社會接受度、技術、法律與政策、基礎設施及商業化等議題都仍是挑戰。

以基礎設施來說,自動駕駛需要V2X(車聯網)、高精地圖、邊緣計算節點等基礎設支持,若相關建設尚未健全,自動駕駛汽車要開進一座城市,恐怕還需要一段時間。

談到無人駕駛,不少人第一個想法是「搭車安全嗎?」,研究公司Counterpoint Research7月針對中美消費者進行訪問的一份報告中顯示,大陸用戶普遍會對「失去車輛控制權」表現出較高焦慮。爲降低乘客不安感、提高接受度,Robotaxi平臺會設置配套安全措施,像是透過螢幕顯示汽車對周邊環境感測畫面,讓乘客知道「現在發生什麼事」。除此之外,仍有不少相關疑慮,在責任歸屬方面,若有發生交通意外,責任會是人類駕駛員還是汽車?

爲了在政策層面釐清相關責任,大陸科技部甫於7月《駕駛自動化技術研發倫理指引》,對不同類型駕駛自動化技術明確了相應倫理規範要求。

基礎設施方面,北京、上海、深圳已有試點區,說明相關基礎建設能夠配合自動駕駛所需,但其他城市建設程度不一定跟得上。

軟體算法來說,合資車企傾向與Momenta合作,國企、央企則以華爲方案爲主流,留給中小智駕企業的市場空間愈發狹窄。相關報導指出,一家智駕企業技術能力雖已得到驗證,但因早期聚焦L4級自動駕駛研發,錯失了L2級輔助駕駛的市場窗口期,待轉向量產市場時,核心客戶已被頭部企業搶佔。

最後在商業化與成本方面,自動駕駛的開發需要投入大量研發費用,還有後續營運與調度成本,整體來看,大部分企業仍處於尚未穩定營利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