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低空經濟技術、法規…五大挑戰待克服

儘管大陸低空經濟在政策推動下快速發展,但仍存在基礎設施不足、技術受制於人、空域管理滯後、法規體系不健全與商業模式不可持續等五大挑戰。

據中國民航局「2024年全國民用運輸機場生產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24年,大陸全國通用機場僅480個,不足美國的2.5%,且分佈不均,西南地區覆蓋率不足三成。在技術端,航空發動機與航電系統等核心部件國產化率不足四成,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電池能量密度僅285Wh/kg,續航能力受限。而大陸適航認證週期偏長,平均需18個月,遠高於國際水準,增加企業進入市場難度。

一名不願具名的半導體學者向本報記者表示,大陸低空經濟載體(無人機和eVTOL)仍面臨包括電池能量密度、通訊能力不足及安全與法規等瓶頸。電池續航限制飛行載重和距離,目前商業航線多在30公里左右,大都透過中繼站休息或轉運;通訊能力不足也使長距離飛行需依靠衛星或星鏈網路支援;安全性與法規則是另一障礙,尤其在市區飛行,一旦失事或造成重大傷害,因此目前多數應用仍集中於偏遠地區或特殊場景。

上述學者說,目前無人機相關領域高度依賴美國輝達(NVIDIA)與高通(Qualcomm)晶片,大陸雖宣稱自主研發,但核心晶片仍受限。若要形成可持續的低空經濟產業,廠商需在晶片、法規、安全及商業模式上取得突破。他預判,未來五到十年,低空經濟發展重心仍在電池能量密度、通訊能力及安全法規突破上,國防市場仍將是最大需求。

在空域管理上,大陸現行審批效率偏低,跨區域飛行需七天以上,無法滿足高頻次需求。雖然300公尺以下空域劃爲非管制區,但各地執行尺度差異大,跨省協調仍困難。

法規方面,大陸無人駕駛航空器缺乏統一立法,適航認證與運營服務標準尚未分級分類,低空通訊網路安全監管存在盲區,增加企業不確定性。南華早報引述分析人士指出,這些不確定性使得國際投資者對大陸低空經濟法規透明度存疑。

此外,商業模式的可持續性也是產業發展的關鍵挑戰。據相關分析,無人機配送的單件成本是傳統物流的三到五倍,低空旅遊、城市交通等新興場景需求尚未完全啓動,仍依賴政府補貼。

中華經濟研究院助研究員王國臣分析,大陸低空經濟由政府主導推動,「政府主導一定失敗」,可能重蹈新能源汽車補貼驅動的覆轍,引發新一輪產能過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