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彈飛了15年之後,姜文擁抱B站「讓學」
Nose
今年電影市場暑期檔競爭白熱化的一個證據,是各大種子選手紛紛選擇提檔。而「提檔潮」背後隱藏着一個原因:片方擔憂觀衆提前將有限的觀影額度,留給了競爭對手。大家都感受到了,這個行業和以前不一樣了。
也是在這個節點,發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在姜文新片《你行!你上!》上映的前幾天,姜文宣佈入駐B站,開設賬號,新片上映的前一天,姜文特意與B站影視區頭部UP主「小片片說大片」共創了一期視頻播客。與UP主一起觀看B站上各類《讓子彈飛》相關的二創視頻,現場迴應這些已經被B站用戶盤包漿了的「讓學」課件。
所謂「讓學」,是B站網友圍繞《讓子彈飛》構建起的一個龐大、複雜且具備自我生長能力的闡釋體系,包含各種劇情解讀和娛樂鬼畜視頻。整個B站中,與姜文電影相關的視頻累計播放量超過38億次,其中播放數最高的鬼畜「讓學」視頻,達到了1.2億。
這期視頻播客在B站播放量迅速接近400萬。不難察覺到,姜文在這個時間點,專門到B站跟「讓學家們」互動,這件事也許是有些門道的。
對姜文導演來說,他自己或許未必完全有這個意識,但客觀上,B站上無疑擁有姜文電影最理想的核心受衆。這裡聚集了一部分最熟悉姜文作品、對其懷有最大熱情的影迷羣體。他們是已經被「預篩選」過的觀衆,無需再進行市場教育。
更重要的是,B站的社區生態,能圍繞一部電影,自發形成一個層次豐富、功能互補的內容矩陣。
電影《你行!你上!》從點映到正式上映,兩天時間裡,《你行!你上!》在B站的相關二創視頻,粗略統計已經超過千個。大量UP主自來水解析二創,有劇情和人物探討,有金句提煉,有老梗新用(餃子和醋),更有和另一位「鬼畜大佬」郎朗的夢幻聯動。
著名的「讓學家」,UP主「嗑書的阿冉叔」早早就開始分析《你行!你上!》的七個隱喻互文,將這部影片和《讓子彈飛》、崔健等等文化符號,做了精妙的關聯。「讓學」又再次迎來新課件。
這些內容無疑起到了一定的定調作用。解讀分析,爲電影奠定討論基調,補充場外信息,挖掘出隱匿在電影裡的各類議題,從而讓觀衆知道爲什麼這部電影很重要,值得認真對待。同時爲二創造梗輸送彈藥,起到降低影片理解門檻,打破核心影迷圈層的作用,觸達到更廣泛的普通觀衆。
這一套方法,對於姜文這類電影裡一向蘊含着不少隱喻的作者導演而言,尤爲適用。
在B站的評論區裡,已經有不少觀衆曬出電影票票根,反饋觀影感受,UP主的解讀視頻裡彈幕和評論區逐漸形成發酵。
大家集體討論,電影是否值得,有哪些需要反覆細品的內容,這裡如同一個巨大的實時焦點小組,觀衆們在此辯論、分享、共情,不斷強化彼此的觀影慾望。這種持續的、高濃度的社區互動,製造出強烈的「錯失恐懼症」,最終完成那個至關重要的說服過程,促使還沒看過的用戶選擇用腳參與。
這個過程,彷彿也再現着此前「讓學」在B站興起壯大的場面。
實際上,姜文的案例並非孤例。當我們把視線從他身上移開,會發現B站已經逐步成爲電影內容繞不開的平臺。這裡聚集着各圈層的年輕人,天然對各種內容兼容幷蓄,不同類型、題材和風格的影片都能在這裡找到發酵的土壤。
今年暑期票房市場雖然不盡如人意,但是種子選手都不約而同分出了一部分精力給B站。除了《你行!你上!》,同天上映的《羅小黑戰記2》《長安的荔枝》也在B站有不少解讀推薦視頻,8月初才上映的《浪浪山小妖怪》也在B站早早開始預熱。
或許有人說,動畫二次元影片在B站發酵,題材適配,似乎順理成章,無需解釋,那我們可以看下《長安的荔枝》的情況。作爲明星聚集的歷史職場題材,這部影片的主要受衆是明星粉絲、原著粉,以及能對打工人困境感同身受的職場人羣。
在B站上,UP主們對影片的解析角度五花八門,既有歷史細節考據的,也有對比原著和改編分析的,包括專門研究盛唐美學呈現,深挖職場諷刺,人物心路歷程的,甚至還有專門荔枝相關的農學科普,也慢慢建起一個豐富的討論陣地。
這些風格迥異的影片,都在B站實現不同程度的發酵,也讓行業意識到了,B站正在成爲一個所有重要影片都必須「打卡」的數字廣場。缺席這裡,就意味着放棄了一部分年輕的文化輿論場。
B站開始在電影市場上發揮更大的作用,這並非僅僅是營銷渠道的迭代,它實際上是無形呼應着,電影產業在經歷嚴峻的市場波動後,所面臨的一系列根本性問題。
我想不用再列舉各種票房和觀影人次下滑、年齡層變高的數據了。一個鐵的事實是,因爲市場收縮,電影製片和宣發兩端,都變得前所未有的謹慎,遊戲規則已經徹底改變。
最顯著的是,砸錢做海量曝光的粗放時代已經過去,行業期待找到更高效、更精準的解決方案。有效觸達和深度互動變得更重要。這也是短視頻肯定不及長視頻的地方。
而且轉瞬即逝的病毒營銷也慢慢失效,長尾發酵才能製造出話題效應的沉浸感。因爲很多電影是無懼時效性的,「讓學」的十餘年長盛不衰,證明了優秀電影的長久生命力。
同時,電影消費從「日常化」轉變爲「事件化」,大家平時看片少了,那麼每一次購票觀影都是一次成本不低的「被說服」過程,而不再是衝動式決策。因此,每部影片都需要自帶一個沉浸式、驅動型的強大說服體系。
觀衆希望從電影中獲取的回報,也就更高,恐怕就不僅是娛樂放鬆可以滿足了。畢竟,現在娛樂放鬆的途徑太多,短視頻、演唱會、打遊戲,電影需要提供更高的情緒價值和社交價值。
好,如果說以上都是現在面臨的「問題」,那麼「答案」在哪裡?
B站這類以社區生態發酵內容的場所,或許是一種可以嘗試的解決路徑。
作爲國內代表性的PUGC社區平臺,B站擁有大量具備內容審美與表達能力的UP主,也有一羣積極給予迴應的年輕用戶,這本就有利於實現有效觸達,善於製造長尾效應。
UP主的各類深度解讀視頻,讓用戶迅速瞭解一部電影的優劣,判斷電影是否真的適合自己。而帶有強烈互動屬性的社區生態,促使更多觀衆走出家門,讓「看一場電影」這件事,發揮出更大的情緒和社交價值。
解讀、剪輯二創,鬼畜,這些內容形態,都無形貼合電影行業在當下所追求的深度、長效和精準。
當我們在討論電影、討論平臺和傳播之時,一切都要歸結到最樸素的核心問題:怎麼才能讓更多人關注電影?
這些年,市場焦慮,催生了各種飲鴆止渴的手段。「詐騙式營銷」「切片忽悠」均是屢見不鮮的例子,最終引來反噬。所有人都不得不承認,電影宣發的訴求,不是把觀衆騙進電影院就結束,而是「如何讓一部電影,儘可能精準地找到它最合適的觀衆」。
姜文擁抱B站「讓學」,是一個範例。它爲行業提供一個思路,融入一個文化生態,在生態變成電影和「最合適的觀衆」的橋樑。
《你行!你上!》
這條路徑也許會變成一個提示,讓更多電影創作者們思考,他們的電影是在對誰講故事,這個故事能在哪裡生根發芽,獲得更長久的生命力。姜文的選擇,或許說明他更早地看到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