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一枚酥梨托起鄉村“黃金夢”
立秋後的高青縣花溝鎮,空氣中都瀰漫着梨香。在樂農種植專業合作社的梨園裡,沉甸甸的碭山蜜梨與黃金梨壓彎了枝頭,果農穿梭於梨樹間,指尖拂過飽滿的果實,笑意也從嘴角蔓延至眉梢。
“12年前種下第1株梨苗時,哪敢想畝產能達到8000斤!市場銷路好,今年批發價每斤2元錢,零售價1斤3元錢,預計整個園子的毛收入可達30多萬元。”合作社理事長陳玉海笑着說。
批發商嶽佳峰早早的就在地頭排起了隊,這位與合作社合作了5年的老主顧說,今年的碭山蜜梨上市比較早,品質也好,之前拉到張店和桓臺試銷的500斤碭山蜜梨,半天就被搶購一空,自己的手機裡還留着超市催補貨的短信。
市場的熱烈響應並非偶然。在淄博酥梨產業帶,品質升級已成共識,豐收的背後,是十年磨一劍的科技深耕。
70公里外的文昌湖畔,科技賦能的篇章更爲壯闊。山東榮禾農業的千畝梨園內,韓克明正通過手機APP查看梨樹的營養狀態。這位曾自嘲“種白菜都活不成”的跨界農人,如今是畝均收益超10萬元的“百元梨”神話的締造者——他用含硅水溶肥精準調控糖酸比,生物防控技術實現“零農殘”,去年單顆1.65公斤的“梨王”拍出168元高價,成爲盒馬鮮生貨架上的淄博新名片。
當科技從實驗室走向田間,連梨園裡的“聲音”都成了增產密碼。在淄川區峨莊古村落,果農焦裕良的70畝“音樂御梨”正隨《梁祝》旋律搖曳。聲波共振技術促進細胞分裂,讓梨子脆度提升20%,上市期提早一個月。
在博山區源泉鎮,西高村黨支部書記趙向淑說:“我們選擇的香酥梨品種優良,成熟後果色勻稱、個大體豐,一口咬下去,汁水都能濺出來,細細品嚐,酥脆細膩、果粒香甜。”爲保障梨果的品質,西高村邀請技術人員跟蹤指導,大力推廣果樹改形、人工授粉、疏花疏果、梨果套袋、鋪反光膜、生物防治等管理新技術。
產銷鏈的革新同樣在魯中大地奔涌。在文昌湖省級旅遊度假區,山東榮禾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與山東農業大學合作種植的600餘畝“山農酥”梨園,曾以畝均收益超10萬元的成績刷新行業紀錄。如今,這片土地上孕育的酥梨又迎來新突破:創始人韓克明以自身形象爲原型打造的“酥梨哥”IP,通過數字版權資產確權,完成了從農產品向文化符號的質變。
“數字版權資產不是簡單的技術疊加,而是對農業價值鏈的重構。”深圳市波特商網總經理黃進川介紹,區塊鏈技術將酥梨種植歷史、品質承諾、品牌故事封裝爲可追溯、可交易的數字資產,使其兼具文化傳播價值和投資屬性。北京市版權局的權威認證,更讓“酥梨哥”成爲國家數字版權交易中心首個鄉村振興領域案例。
穿行於淄博鄉村的梨園,最動人的不是壓枝的累累碩果,而是有解思維和開拓創新碰撞下的產業蛻變,從追求“高產”到專注“高質”,從單打獨鬥到集羣發展,淄博梨產業的蛻變印證着一條硬道理:讓土地增值的,永遠是“科技+匠心”的雙輪驅動。
當金黃的果實化爲農民鼓脹的錢袋、遊客滿意的笑臉、車間裡忙碌的景象,一幅農業現代化的鮮活圖景正在徐徐鋪展。高青縣花溝鎮副鎮長張新建表示,花溝鎮將繼續做大做強梨產業,延伸產業鏈條,發展梨果深加工,不斷提升產業附加值,推動鄉村經濟高質量發展。
從花溝鎮到文昌湖區,從單畝8000斤的產量突破,到畝均10萬元的產值巔峰,這場始於梨園的變革正映射出淄博特色農業發展的無窮潛力。
魯網淄博新聞熱線:0533-3811076
責任編輯:劉宗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