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碳匯林” 生態價值轉化的多維實踐
今年8月初,泰山保險淄博中心支公司創新推出的水土保持植被綜合碳匯保險,成功落地沂源縣龍子峪小流域水土保持項目,爲該項目碳匯價值提供36萬元固碳損失保障。
這又一次驗證了“碳匯林”的價值絕非單一的“二氧化碳吸收量”,而是生態、經濟、社會交織的複合體系,其突破點正是“可量化、可交易、可普惠”。自2023年1月山東省首單政策性林木“碳匯價值保險”落地淄川區,淄博市正式邁出森林保險與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有效結合的實踐步伐,近年來,更是通過多維探索勾勒出一條堅實的生態價值轉化之路,爲北方地區“綠水青山”轉化爲“金山銀山”提供了區域實踐樣本。
28萬畝公益林背後的政策協同創新
2023年1月10日,淄川區簽下全省首單公益林碳匯價值保險,覆蓋全區28萬畝公益林,提供風險保障1680萬元,構建起“省市縣三級財政聯動+專業保險護航”的碳匯保護體系。
這份保險,爲28萬畝公益林的28萬噸碳匯量提供了保障。市級財政給予40%的保費補貼,淄川區還可申請省級特色保險獎補。三級財政共同支持,推動了公益林實現應保盡保。
這一創新並非憑空而來。2022年,全市公益林保險承保面積已達129萬畝,517萬元保費全部由財政補貼,提供風險保障10億元,省級以上公益林投保率超95%,爲碳匯保險探索奠定了堅實基礎。2023年第三季度,市財政局與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聯合啓動碳匯保險調研,最終,選定淄川區作爲試點區域。通過衛星遙感與碳匯理論方法學相結合,根據樹種、樹齡精準測算碳匯量,確保了保險賠付科學有據。
“以往,公益林受災只能獲賠樹木補種費用。有了保險後,碳匯損失也被納入補償範圍,這筆資金可用於災後生態修復,加速‘碳庫’恢復。”淄川區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該項目不僅開創了全省先例,更將碳匯保險納入市級農業保險獎補範圍,取消保費規模限制,真正實現“應保盡保、應補盡補”。
關鍵之處在於,淄川區的實踐實現了從“點”到“面”的跨越,其核心在於“政策協同”。通過三級財政補貼降低投保門檻,以科技手段提升碳匯計量精度,將保險賠付與生態修復資金循環相結合,既擴大保障覆蓋面,也實現“投保—賠付—修復”閉環管理。
爲8000餘畝公益林築牢“碳匯安全網”
淄博高新區也是“碳匯林”生態價值轉化的早期實踐者。
該區域內擁有林地7.3萬畝,其中,山體公益林是區域固碳的核心力量。近年來,通過持續的山體綠化提升改造,淄博高新區林木覆蓋率穩步提高,但森林火災、病蟲害等風險始終威脅着這片“綠色碳庫”的安全。
2023年6月,淄博高新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分局與中國人民財產保險、中華聯合財產保險共同簽署協議,爲該區8427.23畝公益林提供碳匯價值保險。“傳統林木保險主要覆蓋林木再植成本,而樹木吸收的二氧化碳所帶來的生態價值未被納入保障範圍。”淄博高新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分局相關負責人道出了探索碳匯保險的初衷。根據協議,淄博高新區公益林每畝碳匯保險金額定爲180元,保費僅爲1.8元/畝,由兩家保險公司聯合承保,重點對因災害導致的碳匯減少損失進行補償。“這不僅覆蓋樹木補種成本,還包括碳匯流失的經濟補償,相當於爲‘綠色碳庫’購買了‘意外險+健康險’。”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淄博高新區支公司負責人如是說。
這一項目填補了淄博高新區生態風險保障的空白,也爲後續碳匯交易奠定了基礎。截至目前,這片公益林持續發揮固碳功能,成爲淄博高新區推進“雙碳”目標的重要支撐。
淄博高新區的實踐以“破局”爲核心,打破了傳統林木保險“重實物、輕生態”的侷限,每畝1.8元的保費雖微,卻搭建起生態風險市場化分擔的機制,既守護了林木健康,也爲後續價值轉化築牢了“碳匯安全網”,體現出淄博市在生態保護與市場機制結合中的前瞻性探索。
從水土流失區到碳匯交易場的蛻變
2024年11月13日,沂源縣龍子峪小流域碳匯交易簽約現場,沂源縣源能熱力有限公司和山東泰信岩土工程有限公司兩家企業以30元/噸的價格,分別購入3.3萬噸和1.7萬噸碳匯,總成交額150萬元。這筆交易標誌着“北方土石山區水土保持碳匯交易”首次在淄博落地,也讓一片曾經水土流失嚴重的流域實現了從“碳庫”到“金庫”的質變。
回溯至上世紀90年代末,龍子峪小流域仍是荒山遍佈、土層瘠薄的景象,生態發展舉步維艱。“那時候山上樹少,雨水沖走泥土,耕地留不住肥。”當地村民回憶。
轉變始於一輪輪綜合治理:坡改梯留住水土,退耕還林種植松柏,小型水利工程攔截雨水……生態環境改善不僅讓其入選首批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省級示範區,更積澱出可觀的“碳財富”。
2024年,山東省水利科學研究院經4個月核算確認:2002年至2024年間,龍子峪小流域通過水土保持措施形成8.31萬噸碳匯量,其中土壤碳匯6.48萬噸,植被碳匯1.83萬噸。
“購買碳匯既履行環保責任,也爲未來發展蓄能。”源能熱力有限公司董事長盛新太道出企業考量。在“雙碳”戰略背景下,儲備碳匯可應對未來產能擴大可能帶來的碳排放壓力,而交易收益的用途更具長遠意義。沂源縣水利局負責人表示,150萬元全部用於流域後續水土治理與功能提升,形成“治理—碳匯—交易—再治理”的資金循環。目前,沂源縣已啓動16條已治理小流域的碳匯覈算工作,未來將逐步推動交易變現,讓更多“綠水青山”轉化爲“生態紅利”。
沂源縣的探索核心在於“價值轉化”,將數十年生態治理的“隱性成果”通過科學覈算變爲“顯性資產”。這不僅爲企業提供了“碳中和”新路徑,也爲生態治理注入了持續資金。
從淄川區的“政策樣本”到淄博高新區的“碳匯安全網”,再到沂源縣的“交易破冰”,淄博的“碳匯林”生態價值轉化實踐已形成“保障—創新—轉化”的格局。這些實踐以“點上開花、面上結果”的態勢,爲北方城市推進“雙碳”戰略、實現生態與經濟協同發展提供了鮮活的“淄博答案”。
魯網淄博新聞熱線:0533-3811076
責任編輯:劉宗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