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市場-主動式ETF:臺灣資本市場的新契機

主動式ETF的最大特色爲「經理人之操作」,可以依據市場趨勢與研究成果進行個股挑選與擇時操作,而且兼具「效率」與「靈活」兩大特點。圖/本報資料照片

近年來,全球與臺灣市場掀起一股ETF投資熱潮。從最初以市值型爲主的被動式ETF,逐步延伸出主題型、槓桿及反向、Smart Beta,以及搭上永續投資浪潮的ESG概念ETF。爲了順應國際潮流,也讓投資人有更多元化投資管道,金管會於去年底開放主動式ETF。

今年5月以來,已有7檔主動式ETF陸續掛牌上市,並吸引逾500億元資金投入,日均成交值超過17億元。以新掛牌ETF產品而言,能迅速達到此規模,顯示市場投資者對此類產品的高度接受與積極參與。

■主動式ETF的優勢

相較於傳統共同基金,主動式ETF具備數個明顯優勢。交易面上,與一般ETF一樣,可在證券交易所即時買賣,流動性更高,不需等待基金公司申購與贖回的繁瑣作業;費用相對較低,手續費及基金管理費通常低於傳統主動基金,有助於長期投資人降低成本;資訊透明度也更高,目前主動式ETF被要求每日揭露持股明細,讓投資人清楚瞭解資金配置。

與被動式ETF相比,主動式ETF的最大特色爲「經理人之操作」,可以依據市場趨勢與研究成果進行個股挑選與擇時操作,而且兼具「效率」與「靈活」兩大特點:保留了ETF交易便利與成本低廉的優勢,又能發揮主動管理的彈性,爭取超越大盤的報酬。

■對市場的意義

主動式ETF的上市,意味着臺灣金融市場的投資工具進一步擴充,對金融機構與資產管理公司而言,更是一片值得開拓的新藍海。觀察美國市場,前五大市值型ETF的發行商與前五大主動式ETF的發行商完全沒有重疊,顯示主動式ETF自成一個新的競爭領域。對臺灣而言,主動式ETF的推出也可望開啓新的戰場,讓國內外投信有機會切入市場,並吸引不同投資族羣。更重要的是,主動式ETF的出現不僅爲具備研究與操作能力的基金經理人注入一劑強心針,也爲投資產業帶來更多人才發展的動能。

■績效與挑戰

今年全球股市持續上行,目前上市的7檔主動式ETF表現多數優於大盤,顯示經理人主動操作確實能在特定市場環境中創造價值。美國曆史經驗及研究顯示,主動式與被動式ETF的長期績效並無顯著差異。關鍵在於主動式ETF之間的績效落差很大,有的能創造亮眼報酬,有的則長期落後大盤。因此,投資主動式ETF並非保證獲利。它重新將投資的成敗聚焦在基金經理人的能力,與投資人能否謹慎篩選產品。換言之,主動式ETF保留了傳統基金投資中「選人」與「選基金」的挑戰。若只看到「主動」兩字,就輕易投入資金,可能忽略了其背後風險。

■結論與展望

展望未來,臺灣市場能有更多類型的ETF問世,例如在美國已相當流行的「緩衝型ETF」,能幫助投資人同時掌握報酬機會與風險控制;投資工具日益多樣化、策略日趨複雜的同時,投資人也必須承擔更大的「知識責任」。

在進入一檔主動式ETF之前,應詳細理解基金的投資標的、操作策略與風險特性,避免只看到新產品或熱門題材而盲目追隨。唯有在充分了解產品的基礎上,搭配自身的資產配置規劃,投資人才能真正享受市場創新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