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市場加力服務優質中小企業
Wind數據顯示,截至4月29日,A股市場專精特新企業占上市公司總數的36.3%。中國證監會聯合工信部印發《關於高質量建設區域性股權市場“專精特新”專板的指導意見》,現已公示26家專板建設名單,加強專精特新企業全鏈條服務。截至2024年底,專板共服務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103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7315家。
藉助多層次資本市場提供的直接融資渠道,優質中小企業能夠有效突破資金、技術、市場等方面的限制,加速成長。
支持優質中小企業上市
北交所作爲創新型中小企業的主陣地,通過快速審覈、靈活融資等機制,專注於中早期項目的培育。今年2月份,證監會發布《關於資本市場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實施意見》,明確深入推進北交所、新三板普惠金融試點,支持專精特新等優質中小企業掛牌上市。
數據顯示,截至4月25日,北交所上市公司265家,總股本356.82億股,總市值7314.80億元。其中,民營企業佔比超八成,高新技術產業佔比超九成,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佔比超五成。新三板掛牌公司6080家,總股本4557.95億股,總市值2.21萬億元。北交所265家上市公司累計發行融資超550億元,平均每家2億元,規模不大但惠及面廣,總體符合中小企業發展特點和資金需求。
在併購重組方面,截至2024年底,北交所上市公司累計披露了120單購買資產的公告,交易金額平均爲5600萬元。
北交所相關負責人表示,爲更好服務優質中小企業,北交所持續深化三四板合作對接,已與30家四板簽約建立綠色通道機制,與其中7家試點公示審覈,並結合前期實踐經驗,不斷優化對接合作安排,服務優質企業快速掛牌。
目前上市的專精特新企業主要分佈在機械設備、電子、電力設備、基礎化工、醫藥生物等行業。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說,專精特新企業分佈特徵既體現了對傳統產業鏈的價值重塑,也展現出生物製藥、新材料等前沿領域的創新活力。未來,隨着資本市場服務鏈進一步貫通,專精特新企業有望加速形成產業集聚效應,成爲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
引導資源向科技創新聚集
資本市場在引導各類資源要素向科技創新聚集,暢通科技、產業、資本良性循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當前科創板改革提速,進一步提升了資本市場服務科技創新效能。
2024年6月份,證監會發布實施《關於深化科創板改革 服務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八條措施》,圍繞完善發行承銷制度、優化股債融資安排等推出一攬子改革措施,提升對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的包容性,目前多項具體措施已經落地。
“科創板八條”提出的適應新質生產力相關企業的特點、提升制度包容性和併購重組估值包容性、完善股權激勵制度等舉措,與高端裝備行業的發展模式尤爲契合,爲高端裝備公司的產業併購、股權激勵提供更大助益。
此外,證監會發布的《關於深化上市公司併購重組市場改革的意見》,對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科技型企業併購重組實施“綠色通道”,加快審覈進度,提升併購便利度。證監會和上交所召開了多次併購重組座談會,進一步推動“併購六條”“科創板八條”和《上海市支持上市公司併購重組行動方案(2025—2027年)》落實落地。
據上交所披露,自2024年9月24日“併購六條”發佈以來,滬市新增各類資產交易逾460單,超八成資產購買交易圍繞新質生產力開展。科創板上市公司共推出併購交易近80單,數量增長1倍以上,且均爲產業併購。
證監會主席吳清表示,2024年,科創板、創業板、北交所新上市公司中高新技術企業佔比均超過九成,目前全市場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公司市值佔比已超四成,先進製造、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涌現出一批龍頭領軍企業,資本市場服務科技創新、產業創新的質效明顯提升。
構建全生命週期服務生態
未來資本市場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需以深化多層次市場協同與制度創新爲核心,構建覆蓋企業全生命週期的服務生態。
“資本市場需要創新發展。推出多元化金融解決方案,滿足企業全生命週期融資需求。”南開大學金融學教授田利輝認爲,需要深化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建立“綠色通道”機制,支持科技型企業上市融資和併購重組。推動北交所和新三板協同發展,完善中小企業全鏈條服務體系。
引導長期資本向早期科技項目傾斜。鼓勵養老金、保險資金等中長期資金“投早投小投科技”。“要‘募投管退’全鏈條發力,形成耐心資本的高水平供求循環,用好政策性工具和資源,積極發揮引領帶動作用,加快建立與耐心資本發展相適應的配套體系。”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田軒說。
吳清表示,下一步,證監會將以關鍵制度創新爲引領,推動全面註冊制改革走深走實,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更加完善,功能更加完備。科創板堅持“硬科技”定位,創業板服務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北交所打造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主陣地。圍繞創業投資、私募股權投資“募投管退”全鏈條優化支持政策,引導更好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促進“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經濟日報記者 彭 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