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技術領導地位,俄積極發展人工智能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俄羅斯經濟發展部近日啓動了新一輪選拔人工智能(AI)研究中心評選工作,將開啓發展AI技術新篇章。此次評選撥款總額達45億盧布(100盧布約合8.6元人民幣),資助款將爲先進技術研發提供強動力,包括在模仿人腦工作原理的“強人工智能”領域。

2025年至2026年,俄羅斯至少將有6個科學機構獲得政府的大力支持,前提是這些機構能吸引不低於撥款30%的預算外資金。這一做法不僅能加強科研機構與企業的聯繫,還能保證研發成果不停留在紙面上,而是實際應用到提高生產力和經濟效益中。俄羅斯副總理切爾內申科的辦公室表示:“評選獲勝單位將專注於強人工智能技術開發及該領域基礎性研究。”入選團隊將重點關注“強人工智能要素”和“基礎與生成模型”等領域。整個過程將由建立與支持AI成果戰略署(SAPFIR)監督實施,該署於1月在斯科爾科沃基金會上成立。

俄羅斯政府對AI發展寄予厚望。根據俄羅斯《國家人工智能發展戰略》,到2030年,AI對俄羅斯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貢獻預計將達到11.2萬億盧布。目前,從醫學(生成模型幫助開發藥物)到工業(智能系統優化生產流程),AI技術已廣泛應用於多個領域。

此次是俄羅斯第三次評選AI科研中心,前兩次評選均已取得切實成果。2021年,俄羅斯斯科爾科沃科技學院、因諾波利斯大學、聖彼得堡國立信息技術機械與光學大學、國家研究型高等經濟大學、莫斯科物理技術學院和俄羅斯科學院伊萬尼科夫系統編程研究所獲得獎金。2023年,新增名額包括國家布洛欣腫瘤醫學研究中心、薩馬拉國立大學、新西伯利亞國立大學、莫斯科工程物理學院、下諾夫哥羅德國立大學和聖彼得堡國立大學。這些單位工作成果令人矚目:在主要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165篇,在大型AI國際會議上作報告206次,開發了15個軟件框架,並與俄羅斯聯邦儲蓄銀行、互聯網公司Yandex、移動通信系統公司(MTS)、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等企業合作開發約50個應用解決方案。

在預算有限的條件下,俄羅斯政府力求最大限度地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這正是俄羅斯選擇聯合融資模式的原因:願意投入自有資金進行研發的公司,往往對研發成果的成功商業化感興趣。經濟發展部的代表表示:“對我們來說,重要的是確保科學服務於經濟,讓研發成果進入應用推廣階段,而不是被束之高閣。”此外,俄羅斯副總理格里戈連科近日在“數據經濟”國家項目推介會上表示,政府未來兩年內不打算出臺過於嚴格的AI監管法律。這意味着科學家將獲得更大的實驗和創新空間,不必考慮多餘的官僚負擔。

不過,並非所有專家都樂觀看待AI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俄羅斯國家研究型高等經濟大學的分析表明,其影響可能比預期小得多。該校勞工研究中心副主任卡佩柳什尼科夫曾提出,儘管AI具有巨大潛力,但發達國家GDP增長並未加速,反而放緩。經濟學理論中有一種“鮑莫爾病”現象,即部分行業生產率出現爆炸式增長,而另一些行業生產率卻出現停滯,最終導致對GDP的總體影響有限。歷史經驗表明,從新石器革命到工業革命,即使最大的技術革命,也沒有帶來經濟增長率的瞬時躍升。

儘管如此,俄羅斯的AI產業前景光明。政府準備投入數十億美元,企業也在積極參與研發,科學界繼續取得突破性的成果。未來會帶來怎樣的變化,時間會告訴我們,但有一點可以明確:競爭全球技術領導地位的競賽已經開始,俄羅斯將參與其中。

本文刊載自《環球時報》“透視俄羅斯”專刊,內容由《俄羅斯報》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