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幸福反而「人生充滿遺憾」!心理師顛覆:冒險才能內在富裕
▲心理學家提出顛覆觀點,追求「幸福」會讓人陷入舒適圈,造就充滿遺憾且空虛的人生。(圖/CFP)
記者林育綾/綜合報導
人生追求「幸福」與「意義」,幾乎每個人認同的標準答案;不過心理學家大石繁宏提出顛覆觀點,一味追求這兩件事,反而容易陷入舒適圈而「充滿遺憾」。他以「內在富裕」的新概念,強調圓滿的人生來自於不斷探索、擁抱挑戰、冒險,累積各種獨特的經驗與故事。
國際知名心理學家大石繁宏指出,過去對「美好人生」的討論,多半是穩定與安適,也把重點放目的」、「快樂」、「幸福與意義」方面。不過他發現,追求這些帶來的滿足感,往往讓人停留在舒適圈,錯過探索新事物的勇氣,造就出一個「有遺憾的人生」。
如同大石的父親,選擇追隨歷代祖先的腳步,留在日本的山間小鎮,把家人的需求置於自己之上;然而,大石獲獎的研究報告指出,「人常爲做過的事後悔,但當時間拉長,人更會爲自己沒做的事感到遺憾。當我們擁有愈多有趣的經驗和故事,內在就愈富裕。」
他將這個顛覆觀點寫成書《內在富裕》,強調真正圓滿的人生,來自於不斷探索、擁抱挑戰、冒險,累積各種獨特的經驗與故事。
他也補充,內在富裕不是與他人比較,而是讓自己的生命故事變得獨一無二,「重要的不僅是目的地,更包含了過程,從新體驗和新知識中找到價值,能讓我們過上一個較少遺憾的人生。」
▲國際心理學家大石繁宏提出「內在富裕」觀點,新書由時報出版發行。(圖/時報出版)
他在書中提出幾個具體方法,陪伴讀者達到「內在富裕」:
●在工作上保持玩心
對很多奧運、運動選手來說,毫秒之差或一個小失誤,足以讓4年的努力付諸流水,這樣的高壓讓他們難以保持玩心,進而衍生心理健康問題。而大谷翔平在2022年球季一度表現不理想,在揮棒落空走回休息區時,替球棒進行了CPR(心肺復甦),用幽默感來面對低潮,有助於從谷低反彈,維持表現。
另一項研究顯示,在專精一個領域前,先探索過其他多領域的人,雖然達到巔峰的時間較晚,但成就更高,更神奇的是,他們也較不容易產生倦怠。
●在生活上保持玩心
生活在什麼事都要排入日程、高度照表操課的時代,研究指出「即興活動」除了可以凝聚團隊的向心力,也能爲個人創造印象深刻的回憶。有趣的經歷,經常都是一時興起做的事。如果你不是天生隨性的人,不妨交個像《慾望城市》莎曼珊的人當朋友。
●擁抱探索的樂趣
人們普遍喜歡「變化」這個概念,但實際上卻傾向選擇同樣的老事物。當我們身處在陌生的新環境,保守心態更是會全力發揮,促使我們去向熟悉的事物靠攏,這也是我們爲何到了一個新國家或新城市,會覺得星巴克特別親切。若是能克服心理上的偏誤,轉而擁抱探索的樂趣,我們還能收穫幾個意外的獎賞:創造力、新經驗帶來的智慧。
●擁抱手作的樂趣
把例行性工作(例如打掃)外包,可以增加幸福感,也不會減損內在富裕的程度;但把有挑戰性的事情(例如打造花園露臺)外包,內在富裕就是機會成本。找人代勞做某件事之前,問問自己:如果自己動手,會不會因此多個有趣的故事可以說?
●進入書本、電影、藝術的多元世界
書本與電影能讓我們在一小時內就體驗到濃烈的悲與喜,藝術則能讓我們一窺創作者眼中的不同世界。要達到內在富裕的藝文體驗,通常需要具備三項條件:一是能讓你專注到進入其中世界;二是能讓你難忘到留在記憶裡;三是具備某種複雜性,最終改變你的觀點。
《內在富裕》新書上市後,獲得多位心理學家、作家、教育者推薦,認爲不僅提供心理學的新視角,更是人生規劃的「破局」選項。如今書籍也在臺灣發行繁體出文版,由時報出版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