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逐日綠能澎湃

汽車行駛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塔拉灘,遠處一座集熱塔發出耀眼光芒。3萬多面定日鏡組成能源方陣持續收集太陽能,爲集熱塔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我們電站是國家首批光熱發電示範項目之一,裝機容量爲5萬千瓦時,採用塔式太陽能集熱系統並配置6小時儲熱系統。與傳統光伏發電相比,它具有連續、輸出穩定的特點,即使在夜間或陰雨天也能發電,可爲電網提供穩定可靠的清潔能源。”中國電建集團甘肅公司共和光熱電站副廠長蒲永凱說。

塔拉灘年平均日照近3000小時,這片沙漠化土地與幾十公里外的黃河上游第一座大型梯級水電站——龍羊峽水電站完美結合,將光伏發電的不穩定性與水電的靈活性互補,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水光互補發電站和光伏發電園區。

站在海南州綠色產業發展園區的觀光塔上,目光所及是壯觀的光伏“海洋”。“園區總規劃面積4628.5平方公里,其中,新能源光伏、風電企業有91家。”海南州綠色產業發展園區管委會主任劉塔說,海南州以創新爲基,拼出清潔能源產業高地新圖景。

一塊塊光伏板的鋪設,不僅爲海南州清潔能源產業發展奠定了基礎,也成爲塔拉灘生態修復的關鍵節點。集中連片的光伏“海洋”有效降低了風速,光伏板背部的遮陰減少了水分蒸發,而維護時沖洗光伏板的水,又順勢給光伏板下的沙化土地提供了水源,提升了草地涵養能力。曾經沙化嚴重的塔拉灘,如今在光伏板下披綠又生金。

沿着綠色產業發展園區道路前行,道路兩邊光伏板熠熠生輝,板下羊羣在採食牧草。“全鄉10個村,現在有6個村集體的養殖戶在光伏企業園區裡免費放牧。”共和縣鐵蓋鄉副鄉長張世霞介紹,光伏發電企業與縣農牧局、鄉政府三方簽訂協議,免費讓村集體的羊羣進場當“除草工”。通過這種方式,降低了光伏園區內因草勢過高帶來的火災風險,農牧民增收致富,同時帶來了生態環境好轉。

海南州的實踐,是青海清潔能源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在青海廣袤大地上,風能、光能、水能產生的清潔電力通過電網彙集、升壓,跨越山河,最終安全穩定高效地注入中東部地區,爲國家能源動脈注入來自高原的“汩汩綠電”。截至今年5月底,青海清潔能源發電裝機容量7138萬千瓦,新能源發電裝機容量5499萬千瓦,分別佔青海電網發電總裝機的94.2%和72.6%,在全國率先實現新能源裝機和發電量佔比“雙主體”。

走進青海±800千伏特高壓青南換流站,工作人員正爲保障綠電輸送進行運維檢修作業。隨着瑪爾擋水電站和羊曲水電站的相繼投運,將爲±800千伏青豫特高壓工程提供強大、穩定的綠色電源,保障這條綠電大動脈發揮最大效益。“依託遠距離、大容量特高壓輸電技術,這條綠電‘高速路’僅用時5毫秒,就可以把青海的綠色能源輸送至1500多公里之外的河南,一秒的輸電量足夠一個家庭使用兩年。”國網青海超高壓公司技術人員蘆金龍說。

作爲“西電東送”的標誌性工程,±800千伏青豫特高壓工程是爲支撐青海新能源大規模開發規劃建設的第一條特高壓輸電大通道,也是我國用先進輸電技術破解特大型新能源基地集約開發這一世界級難題的重要實踐。6月30日,隨着國網青海電力公司與南方電網經營區域的綠電交易,青海綠電首次送入廣東。至此,青海綠電外送範圍擴展至北京、上海、河南等16個省份。

青海不僅有綠電先發優勢,高原冷涼氣候也成爲資源。年均氣溫3.9攝氏度的“天然冷源”,可降低數據中心製冷能耗40%、算力投資成本降低20%、運營成本降低30%。立足這一稟賦,青海發力算力產業,開闢綠色算電協同發展的新賽道。“我們接入5家算力中心1.7萬臺服務器、1.55萬P算力及功耗運行數據,支撐全省算力中心日均清潔能源消納提升10%,減排二氧化碳8.31萬噸。”國網青海綠能數據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蔚青說。

電網是推動清潔能源開發、促進綠電消納、保障電力安全穩定供應的重要支撐。近年,青海以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爲目標,在省內建成東部750千伏“日”字形、西部750千伏“8”字形骨幹網架,成爲交流送受電能力均超千萬千瓦的省級電網,滿足省內大規模清潔能源併網和消納需求。去年青海全省可再生能源消納、非水可再生能源消納佔比分別爲72.9%、32.9%,均高於國家預期目標。

電力先行,綠電發展成果惠及偏遠山區。7月22日,青海330千伏玉樹第二回線路工程建成投運,玉樹電網與青海主網正式形成330千伏線路互聯“雙迴路”,惠及當地40餘萬名農牧民羣衆。這標誌着青海8個市州全部實現330千伏大電網雙迴路供電。

青海省發佈的《青海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行動方案》提出,到2030年,風電、光伏裝機超1億千瓦以上,清潔能源裝機超過1.4億千瓦的目標。聚焦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青海正全力奔跑,努力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綠能。

(經濟日報記者 李紅光 拓兆兵 石 晶 郭靜原 潘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