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經濟動能澎湃

自然資源部近日發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面對複雜多變的外部環境,我國海洋經濟發展態勢穩中向好,呈現總量穩步增長、結構持續優化、動能加快轉換的良好局面。初步覈算,上半年海洋生產總值5.1萬億元,同比增長5.8%。

今年7月初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提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向海圖強之路。

產業結構持續優化

今年上半年,我國海洋船舶工業交出喜人答卷。數據顯示,我國海洋船舶工業國際市場份額保持領先,以修正總噸計海船新承接訂單量、完工量和手持訂單量佔全球比重分別爲64%、47.2%和57.6%。船舶企業生產效率不斷提升,上半年海船完工量同比增長4.7%。

其他海洋傳統產業發展同樣穩中向好。政策利好、供給優化和出遊意願上漲等因素助力海洋旅遊市場持續升溫。我國海洋旅遊業實現增加值7718億元,同比增長8%。郵輪旅遊熱度高漲,全國郵輪港口進出港旅客總數和郵輪艘次同比分別增長40.1%和33.7%。“五一”當天,天津國際郵輪母港辦理240小時過境免籤手續的旅客超過400人,創復航以來單日新高。

國家海洋信息中心主任石綏祥表示,從上半年海洋經濟數據來看,傳統產業韌性凸顯,新興產業呈現多點突破。

海洋新興產業聚能起勢。相關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海工裝備建造市場三大指標繼續居世界第一位,新接訂單金額、交付訂單金額、手持訂單金額分別佔國際市場份額的64.6%、43.3%和62.6%。海洋工程裝備技術取得系列突破,15萬噸級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號2-1”在山東青島交付運營,自航式水體自然交換型養殖工船“灣區伶仃”號在廣東江門下水。海洋藥物與生物製品企業競爭力進一步提升,可用於海洋藥物研發的“海星大模型”發佈。

同時,海水淡化領域科技創新步伐加快,國內大學科研團隊研究出離子誘導相分離聚兩性離子水凝膠,實現高效太陽能海水淡化,爲應對全球水資源與能源挑戰提供了新路徑。

資源保障能力提升

今年4月,我國在南海東部海域深層—超深層勘探發現惠州19-6油田,探明油氣地質儲量超1億噸油當量。

中國海油深圳分公司南海東部石油研究院地質總師彭光榮介紹,該油田位於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是我國海上勘探程度最高的凹陷之一,建有惠州、西江兩大油田羣,所開採的油藏集中於中淺層。惠州19-6油田的勘探發現,展示了我國近海深層—超深層領域巨大的勘探潛力。

上半年,我國海洋油氣資源開發利用項目建設有序推進,海洋原油、天然氣產量同比分別增長2.3%、16.9%。海洋清潔能源供給能力不斷提升,海上風電發電量、新增併網容量同比分別增長2.2%、199.4%。廣東陽江三山島500千伏海上風電柔直輸電工程全面開工,江蘇如東40萬千瓦海上光伏項目實現全容量併網發電。

海洋空間資源供給水平持續提高。上半年,全國新增批准用海用島面積16.7萬公頃,同比增長25.2%,項目涉及投資額超5000億元,有效保障重大項目用海用島需求。

海洋食物、水資源保障能力進一步夯實。“藍色糧倉”建設成效顯著,上半年國內海洋水產品產量同比增長4.8%,其中海水養殖產量同比增長5.6%,海水養殖穩產保供作用得到持續發揮。海水資源利用項目建設和核心元件國產化持續推進,蓬萊10萬噸/天海水淡化項目竣工投產,我國自主研發的TFN海水淡化膜正式應用於國內首座10萬噸級海水淡化廠,進一步保障海水淡化水供給能力。

科技創新成果豐碩

今年6月,國家海洋綜合試驗場(深海)在海南正式啓動。自然資源部有關負責人表示,試驗場擁有從數百米到2000米以上梯度漸變豐富的試驗環境區域,服務於國家深海科技與產業發展,滿足深遠海觀測、調查等儀器設備試驗與測試需求,支撐我國深海科學基礎研究和深海技術原始創新,對於加快發展深海科技事業、推動我國海洋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上半年,海洋科技成果轉化與平臺建設取得顯著成效。青島市海洋科技網上大市場上線,藉助大數據、AI技術搭建數字化平臺,集成大量待轉化成果和企業需求,通過“線上+線下”模式加速技術交易與產業化。

我國深海探測與資源開發技術取得新進展。仿蝠鱝機器人與“蛟龍號”在南海冷泉區開展協同作業,實現從“硬式機械”向“柔性智能”轉變,拓展了深海裝備應用場景。南海“深海一號”大氣田二期項目投產,標誌着我國最大海上氣田建成,項目通過“深淺結合”創新開發模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全面建成後年產氣量可觀,爲我國深海油氣開發提供了新路徑。水下生產系統裝備品牌“擎海Techigh”發佈,爲打造自主可控的深水油氣裝備現代產業鏈奠定了堅實基礎。

海洋對外貿易總體平穩。面對複雜嚴峻的國際形勢,海洋對外貿易頂住壓力,展現出較強韌性。上半年海運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1.1%,高於一季度1個百分點,海運貿易逐步向好。高端、智能、綠色涉海產品競爭優勢持續顯現,成爲出口的重要增長點。上半年,船舶和風力發電機組及零件出口增勢較好,同比分別增長20%和13.7%。

智慧綠色港口建設加速推進。我國已建成自動化集裝箱碼頭23座、自動化幹散貨碼頭29座,5G無人駕駛集卡等智能技術實現規模化應用。浙江寧波舟山港梅山低碳碼頭全面建成投用,累計發電超4000萬千瓦時,減排二氧化碳2.4萬噸。寧波舟山港、上海港等11個國際樞紐港集裝箱水平運輸設備清潔化比例已超過60%,綠色低碳轉型持續深化。

海運外貿航線佈局持續擴容。唐山港新增兩條直航東南亞航線,福建省開通首條直航厄瓜多爾集裝箱班輪航線,鹽城港開闢直航中東約旦新航線,嘉興港首條地中海航線正式開通,連雲港至印度尼西亞、洋浦至印度、溫州至菲律賓等直達航線相繼開通。

相關調研結果顯示,隨着一系列擴內需促消費政策效應釋放,上半年海洋經濟相關企業營業收入、利潤、研發經費實現同比增長的比例均高於一季度。87.6%的企業對下半年經濟環境持樂觀或中性態度,73.8%的企業預計下半年營業利潤持平或增長,89.4%的企業預計下半年平均用工人數保持穩定或增長。分別有57.5%、58.4%的企業上半年研發經費和人員數量實現同比增長。

石綏祥表示,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對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進行了部署,下一步要持續深化科技創新,優化產業佈局,激發市場活力,推動海洋經濟在質的有效提升與量的合理增長中實現新跨越。(經濟日報記者 黃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