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大臺灣製藥 美時董座提出兩關鍵
Wessman表示,自己早在1995年初訪臺灣,至今30年來親眼見證產業轉變。近年臺灣已有公司將創新藥物推進至臨牀後期,甚至實現商業化,但「臺灣若僅依賴本地市場,將難以壯大,唯有走出去,吸引國際資源與人才,才能提升全球競爭力。」
他以馬爾他與冰島爲例,強調政府政策對產業的長期影響。馬爾他透過誘因與基礎建設,成功吸引30多家藥廠進駐;相對地,冰島缺乏支持,如今僅剩2家藥廠。「產業發展不能靠少數企業單打獨鬥,必須仰賴政府長期戰略與資源整合」。
美時總經理Petar Vazharov則指出,臺灣企業的最大優勢是研發能量,許多新藥已進入臨牀後期,生物相似藥也展現競爭力。但挑戰在於,臺灣公司往往「事事親力親爲」,從研發、建廠到銷售都要自己做,導致資源分散。「國際市場講究分工合作,臺灣應專注在最擅長的研發,把製造、銷售等交給合作伙伴。」
在國際合作方面,美時自認能成爲臺灣企業的最佳平臺。公司在美國擁有FDA認證的製造基地與完整銷售團隊,在亞洲則已佈局泰國、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臺灣與南韓,並與全球前20大藥廠保持合作。
Vazharov表示,透過此次併購案,美時可以成爲臺灣藥廠的一站式的夥伴,有能力幫助臺灣生技業把優秀研發成果快速帶到國際市場。
Wessman認爲,創新藥(NCE)雖具吸引力,但風險過高,開發時間可能逾十年、投資高達3億~5億美元,惟成功率卻不到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