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期信託公司各自求變,怎樣做好消費金融?權益市場如何佈局?

隨着《信託公司管理辦法》時隔18年首迎大修,信託行業轉型也進入全新階段。

第一財經記者近期調研瞭解到,自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以來,信託公司普遍加大了相關領域業務佈局。但相比綠色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等領域,信託行業在普惠金融上的業務分化更爲明顯。

近日,記者在中國信託業協會開展的“媒體走進信託公司”調研活動中瞭解到,隨着數字化場景普及,與頭部互聯網平臺合作成爲信託公司發力普惠金融、提振消費的一個重要方向,但也考驗着信託公司的專業能力和技術能力。

中國信託業協會黨委書記、專職副會長(常務)劉峰在活動上表示,隨着轉型持續推進,信託行業已經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制度環境也在逐步完善,信託公司亟須強化自身能力,在信託文化和專業人才方面儘快補齊短板,在轉型中實現高質量發展。在佈局長期權益類產品、培育耐心資本方面,信託業務有市場、有需求,尤其是科技創新類企業對耐心資本需求很大,信託公司需要認真研究,發揮優勢做好“補位”。

信託公司如何做好消費金融

經歷春節後的低潮期,信託發行出現回暖跡象,消費金融業務成爲重要支撐之一。

用益金融信託研究院數據顯示,3月發行信託產品2772款,環比增長32.51%;已披露發行規模達1511.21億元,環比增長57.41%。同比方面,發行數量和發行規模分別同比增長13.05%、14.61%。

資產管理信託方面,3月共成立產品2464款,環比增長53.52%;已披露成立規模爲841.21億元,環比增長132.49%。當月非標信託成立數量環比增長50.68%,已披露成立規模環比激增190.28%,產品平均募集規模環比上升94.30%。

在業內人士看來,非標金融類產品和基礎產業類產品是助推3月資產管理信託業務回暖的重要因素,其中前者主要受消費金融業務規模大增的影響。

信託公司如何做好消費金融?“信託公司要發揮好貸款功能,做消費金融,如果有合適的介入途徑,其實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信託公司)以前很難觸達消費金融的長尾客羣,但現在很多業務實現了線上化,這個方向就有了更多可能,是信託公司更好地踐行金融惠民的重要方向。”華鑫信託董事長朱勇在調研期間指出,數字化的普及是信託公司發力消費金融乃至普惠金融的重要條件,國內促消費的大背景則爲此提供了重要契機。

在朱勇看來,這是信託公司在新生態中重新尋找定位的過程,介入途徑很關鍵。他認爲,相比傳統主流業務更多面對B端客戶,消費金融業務中面對的C端消費客戶透明度更高,在風險監測系統等數字化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的當下,信託公司不再是信息劣勢的一方,市場空間可觀。他以公司和美團合作的定向服務場景的小額消費貸舉例說,信託公司作爲貸款機構參與其中,一方面可以助力促消費,另一方面也能支持商戶等小微企業發展。

美團是華鑫信託在消費金融領域合作的首家平臺機構。據美團相關業務負責人介紹,目前雙方合作項目覆蓋了7200多萬用戶,主要爲小額支付場景,部分產品筆均放款金額只有45元。另據記者從華鑫信託方面瞭解,截至去年末,公司普惠金融規模約爲500億元,業務累計授信個人客戶4.2億人,小微企業客戶超420萬家,融資利率下降了53.32%。

回顧來看,從資管新規到“兩壓一降”,再到信託業務三分類新規,近年來,信託行業在監管導向下持續改革轉型。業務迴歸本源的過程中,面對客戶流失、盈利下滑等壓力,信託公司都在尋找一條適合自己的特色化道路。但相比傳統業務,普惠金融信託業務的發展仍面臨不少挑戰。

華鑫信託普惠金融總部總經理葛楠對記者表示,相比消費金融公司、銀行等傳統出資方,信託公司基於產品發行能力及金融科技的持續投入,在對授信用戶選擇上差異化,在客羣覆蓋上可以形成一定補位。

但她強調,普惠金融對信託公司來說也意味着從傳統to B模式向to C模式轉型,這其中考驗着信託公司科技能力的迭代、對政策變化的應對、對行業資源集散的把握等。另一方面,在資金端和資產端,從貸款發放到產品銷售、資產證券化產品發行等,消費金融信託業務的鏈條更長,涉及的業務模式更多元,同樣考驗着信託公司的專業能力。

在業內人士看來,在促消費擴內需和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等問題的過程中,消費金融信託業務是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但基於其小額分散及自動化的特性,相關業務的規範發展也尤爲重要。在信託業務新三分類體系下,消費金融信託業務有望發展出更新更有利的業務模式,比如可以通過“其他資產服務信託”更好地解決消費金融項下的不良資產難題。

信託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的空間和挑戰

資管新規實施以來,推進標品化、淨值化轉型,提升權益投資能力,完善相關產品線,是信託行業轉型的主要方向。從信託業協會披露的數據來看,近年來,信託公司在權益市場的佈局力度明顯加大,資金“搬家”現象明顯。

截至2024年二季度末,信託業資金信託總規模達到19.95萬億元,其中投向證券市場(含股票、基金、債券)的規模突破8萬億元,合計爲8.34萬億元,在資金信託總規模中合計佔比提升至41.81%。

去年以來,監管部門多次發文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中央金融辦、中國證監會去年9月聯合印發的《關於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指導意見》提出,鼓勵銀行理財和信託資金積極參與資本市場,優化激勵考覈機制,暢通入市渠道,提升權益投資規模。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局長李雲澤在當月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提到,鼓勵理財公司、信託公司加強權益投資能力建設,發行更多長期限權益產品,積極參與資本市場,多渠道培育壯大耐心資本。

而在去年4月,國務院印發的《關於加強監管防範風險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就明確提出,鼓勵信託等資金積極參與資本市場,被業內視爲信託參與資本市場業務的重要節點。

在此背景下,信託公司紛紛通過多種方式參與中長期資金入市,包括直接投資和通過私募基金等方式。比如,北京信託參與了北汽藍穀子公司北汽新能源的增資項目,並持有其股份;參與上海百聯國泰君安創領私募基金合夥企業出資。西藏信託則成爲杭州凌智股權投資合夥企業的大股東‌。此外,還有建信信託、百瑞信託、雲南信託、上海國際信託、交銀國信等在併購基金、成長資金、創業基金等出資。另外,包括光大信託、平安信託在內的多家信託公司表態,將積極通過資產管理信託、資產服務信託等推動信託資金入市。

朱勇提到,近年來,華鑫信託也多次在一二級市場參與投資,其中包括以財團專戶形式參與某汽車頭部上市公司定增,給予了較大金額的注資支持。

但他也表示,信託資金來源廣,市場上優質資產很多,信託資金入市本身並非難事,關鍵在於投資之後面臨的不確定性和資金退出等問題能否科學有效解決,未來期待司法環境等方面得到進一步優化。

今年以來,信託行業密集迎來新規文件,制度環境持續優化。

1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金融監管總局《關於加強監管防範風險推動信託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信託業是我國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服務實體經濟和人民美好生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並提出構建加強監管、防範風險、推動信託業高質量發展的制度體系和長效機制,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大局。

4月,金融監管總局就《信託公司管理辦法(修訂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修訂稿從多方面對信託公司管理要求作出修訂完善,包括調整信託公司業務範圍,進一步明確經營原則、股東責任、公司治理、業務規則、監管要求、風險處置安排等。

近日,金融監管總局公佈2025年規章制定工作計劃,其中提到,2025年將重新修訂《信託公司管理辦法》,同時制定《資產管理信託管理辦法》。

在業內人士看來,接下來,信託公司需要抓住契機,深耕主業,發揮信託功能優勢,在服務方向上結合自身特點加大重點領域支持,打造排他性的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