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產業革命再掀風雲 歡迎進入量子時代

中原大學量子資訊中心主任暨臺大物理系特聘教授張慶瑞

【口述/中原大學量子資訊中心主任暨臺大物理系特聘教授張慶瑞 整理/陳怡如】

挾帶強大的運算速度和應用潛力,量子電腦逐步走入大衆視野,未來可望掀起新一波的量子科技革命。究竟量子科技有何內涵?臺灣的機會又在哪裡?中原大學量子資訊中心主任暨臺大物理系特聘教授、同時也是鴻海董事的張慶瑞,帶來第一手觀察。

我認爲未來30年的科技的重要改變大概只有量子,不會有其他課題。聯合國正式宣佈2025年是「國際量子科學與技術年」, 爲什麼量子這麼重要?物理系有四大力學,分別是牛頓力學、熱力學、電磁學和量子力學。

牛頓力學出現100年後,發生工業革命,機械力取代人力;接着電磁學出現100年後,發生電磁波革命,今天才能用手機。從前兩次革命知道,知識出現不足以變成產業,要累積大概100年的能量,纔可慢慢形成。如今量子力學剛好出現100年,從現在開始變成產業,是很正常的事。

從歷史來看,每次科技知識變成產業革命後,必然改變世界,同時大國出現。工業革命是英國崛起,無線電革命是德國,原子彈和光電革命都是美國,現在量子革命出現,美中競爭激烈,到底哪一國勝出,有人猜可能鷸蚌相爭,最後是印度。

量子科技三大領域 實現未來元宇宙

量子科技不只有量子電腦,而是包含量子電腦、量子通訊、量子感應器三大領域。我認爲,量子計算像矛,可以攻擊,所以大家比較關注;量子通訊像盾,把你保護起來,像金鐘罩、鐵布衫;量子感應器則像超六感,它把眼耳鼻舌身心意,對宇宙的感應最少提升幾萬倍,未來對世界的掌握更高。

這3個聯合起來就是量子物聯網,加上演算法就是標準的量子AI物聯網,只有在這個條件下,元宇宙纔會實現,因爲連結性更強、邊緣計算更快、傳輸更安全。現在很多元宇宙無法實現,就是因爲目前的古典電腦和古典通訊不足以支持。

從去年11月到現在,美國漲最多的股票就是量子股,漲幅達20倍以上,號稱「量子妖股」,但震動最激烈的也是量子股。黃仁勳今年1月說,有用的量子電腦還要等25年,當天量子股跌了45%,後來祖克伯(Mark Zuckerberg)也支持黃仁勳的說法,繼續跌35%,接着比爾蓋茲(Bill Gates)跳出來反駁他們說還有3年。

有人問我,這些都是大師,到底誰對?我說3個都對。因爲量子革命不是一個點,而是一個過程。5年內是量子突破,在某些地方量子電腦超過古典電腦;10至15年是量子優勢,很多地方量子電腦都超過古典電腦;黃仁勳講的25年是量子生態,就跟現在手機一樣,你已經離不開量子環境。但如果你25年後再來玩,這個天下不是你的,你只是幫人家做工,如果想進入,現在就要進去。

微觀世界顛覆已知經驗 量測是關鍵

量子的問題是,它真的不容易理解,量子是處理微觀世界,和我們熟悉的宏觀世界截然不同。丹麥物理學家波爾(Niels Bohr)說,世界上沒有一個東西存在,除非你量測它,但宏觀世界不是這樣,月亮沒有天天看它,難道不看的時候月亮就不在了嗎?這是愛因斯坦問的一句話,但微觀世界告訴你,你沒看它,就不存在。愛因斯坦不是不瞭解,他是沒辦法接受,因爲他是宏觀經驗的信徒。

但我告訴各位,電子你不看它,真的不在。這其實有邏輯上的必然,因爲電子跟原子的比例,就好像一隻螞蟻跟地球的比例,如果你按照牛頓粒子論的思想,要在地球上找一隻螞蟻,你這輩子什麼事都不用做,就在那邊找螞蟻。

我們爲什麼隨時可以運用電子,因爲我們是找一個量測方式去測量,我們沒有找它,它是一個機率波,無所不在。微觀世界跟宏觀世界最大的分野就在這裡,這個哲學思想是很複雜的,所以波爾說,學量子力學,如果沒有讓你震撼過,就不能說你理解它。用孔子的話來說,就是「困而知之」,在量子力學是真的,因爲全都不是你的生活經驗。

量子和古典世界最大的差別在哪裡?其實量子沒有「子」,翻成量子讓很多人誤解量子是個東西,它其實是一種現象,在微觀世界不管計算任何東西,都有一個最小計量單位,就是量子。

在古典世界,所有東西都是連續變化的,我們用連續變化的物理量創造了工業革命。而量子的概念是,所有東西都是不連續變化的,半導體的能階和雷射正是因爲不連續變化,這就好像你在公共場所突然發現樓梯,有些地方用樓梯就是比用無障礙坡道方便。

量子糾纏特性 指數提升計算能力

量子力學有一個很重要的特性叫「糾纏」,其實中文用糾纏這個翻譯,很容易讓大家誤解糾纏是外來的,因爲你不會自己和自己糾纏。其實在法文和德文中的糾纏是內在的,當兩個東西碰在一起,它就變成一個東西,如果你還是想成兩個東西,在哲學思想上永遠要犯錯。

簡單的講,所有東西一旦糾纏,它就是一個東西,在量子計算稱爲「全體性」(Holism),也就是用它的全體性在操作。把兩個量子位元(Qubit)糾纏在一起,就有2的2次方操作空間;3個Qubit糾纏在一起,則有2的3次方操作空間。

量子糾纏就像計算機界的「聖盃」,因爲糾纏,指數上升計算能力,古典電腦永遠是線性的、只能得到局部最佳解,量子電腦才能得到全域最佳解。

量子計算有算力優勢、儲存優勢、頻寬優勢,最重要的,它還是可逆式計算機。現在古典電腦都是不可逆的,永遠是把前面東西塗抹掉,才能接後面的結果,過程會產生耗能;而量子電腦在運算時,你沒有量測它,它就不耗能,所以這也是綠色產品。

臺灣可趁此轉型 從軟體、平臺切入

在量子革命時代,會出現很多狀況,第一叫掛羊頭賣狗肉,很多名詞前會套上「量子」二字,其實跟量子根本沒有關係,就像原子筆跟原子有什麼關係?什麼名詞紅了,開始就會出現很多形容詞。

第二叫舊瓶裝新酒,早年業者不喜歡用量子,因爲消費者聽不懂量子,就不會買產品。現在量子突然紅起來,大家拼命掛鉤,所以有量子手機、量子電視,其實它用的是量子點,但這些量子點沒有糾纏,就不是二次量子科技革命的產品,這種事未來5年會發生很多。

在量子革命中,臺灣可以扮演什麼角色?臺灣國家量子隊在3年前成立,鎖定通用量子電腦硬體技術、光量子技術和量子軟體技術與應用開發三大方向,目前有進展,可是國際進展更快,因爲臺灣投入的錢和人,相對於國際不夠多。

但不管怎樣,在量子熱潮之下,我認爲即使買保險都要進去。臺灣可趁此機會,從硬體供應商變軟體制造商,或許可學習比爾蓋茲在個人電腦的策略,變成工作軟體入門,像量子電腦開源框架Qiskit,目前全都開放資源。

臺灣的機會就是半導體優勢,量子電腦的某些周邊還是要靠半導體,但不要以爲別人不能超越,亞洲已有部分新興國家積極切入,美中技術戰升級,量子設備和關鍵材料供應鏈正在形成中。現在量子是世界趨勢,臺灣是從頭追起、還是直接採購?

很多人說臺灣有半導體產業,所以不用擔心,這是對還是錯?其實迷思一,就是認爲奈米科技等於量子科技。有一句話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如同奈米科技,但量子科技最重要的是糾纏,這是「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家不需要4個聖人,而是4人分工要好,每個人做不同的事,才能發揮家庭功能。

迷思二是未來臺灣一定會進入量子科技供應鏈。很多人認爲量子供應鏈一大串,臺灣半導體產業這麼完整,一定有機會,但其實未來臺灣「不一定」會進入量子科技供應鏈,因爲臺灣習慣做量大的市場,國外初期市場不夠大,臺灣不一定能打入。未來大公司一定壟斷量子通用平臺,小公司一定走特殊需求,量子服務(QCaas)業者開始出現。

臺灣也許不用一開始就自己做出量子電腦,但可以成爲亞太QCaas應用實驗場域,聚焦銀行、金融服務和保險(BFSI)及AI領域的應用開發,投入API與SDK等平臺介面工具,串接現有的雲端和硬體優勢,形成量子電腦的應用與支援平臺國家。

2026至2029年將開始推出真正可商用的量子產品,2029年已經不遠了。全世界量子相關的獨角獸和準獨角獸目前已快100家,過去大家談矽谷,現在大家都在搶當「量子谷」。

以前是數位世代,現在則要進入量子世代(Quantum Generation),可以理解的人思考它,不能理解的人,就相信它、學習它、使用它,「The Quantumverse必然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