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政府有全力捍衛「矽盾」嗎?
圍繞着「晶片主權」展開的國際角力,已將臺積電與臺灣推上全球政治舞臺的中心。圖爲川普(左)與臺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右)3月在白宮宣佈臺積電對美投資案。歐新社
當今世界進入以科技爲核心的競爭時代,半導體不僅是經濟發展的引擎,更是國家安全與戰略的命脈。圍繞着「晶片主權」展開的國際角力,已將臺積電與臺灣推上全球政治舞臺的中心。此一局勢所反映的,不只是產業競爭,而是一場資本與國家、自由市場與國家資本主義、科技進步與地緣安全之間的深層博弈。
在美國內部,晶片製造的自主化已從產業政策躍升爲總統級的選舉議題。但建立一個完全在地、封閉的半導體生態系,無異於對複雜分工的全球化產業鏈發動挑戰。歷經數十年建立起來的先進製程,不是靠一紙法案、數百億補助就能立竿見影。美國若以保護主義與政治力強行介入,無異於用國家意志取代市場邏輯,其代價不只可能斷送自身科技領先地位,更可能讓盟友與供應鏈夥伴陷入兩難。
這樣的邏輯在Intel的處境上表露無遺,曾經引領個人電腦時代的企業,如今在人工智慧與高效能運算的新戰場上失去主導地位。錯失市場先機後,靠補助撐起的轉型計劃卻進展緩慢,不但無法及時產出先進晶片,反而背上沉重負債。更有甚者,爲了「重振國力」而想透過關稅、補助、甚至股權掌控方式來推動其發展,讓原本應該靈活運作的企業變成行政意志的延伸。
這樣的思維也延伸至對臺積電的態度,當白宮高層言語間釋放欲「入股」或「取得關鍵影響力」的訊號時,固然尚未明文實行,卻已透露一種潛在邏輯,只要半導體對國家利益構成戰略意義,企業的治理與所有權,就不再只是私事。此舉在國際上已非首次,無論是美國政府對稀土企業的投資或對鋼鐵產業的干預,皆顯示「美式國家資本主義」正悄然浮現。
在這樣的壓力下,臺灣的角色亦變得更加複雜。臺積電長年以全球化的開放態度發展,從供應鏈到人才培養,從製程創新到代工合作,皆奠基於自由市場機制與國際信任。但當美中對峙加劇,地緣風險升高,晶片成爲兵家必爭之地,原本象徵科技成功的「矽盾」,如今卻可能成爲壓力來源。當外國政府試圖影響臺積電的資本與策略,當美國內部政策動盪難測,臺灣必須正視「科技主權」與「企業自主」如何共存的難題。
然而問題不僅止於他國的覬覦,內部的矛盾同樣值得反思。臺積電的技術在全球居領先地位,其重要性無庸置疑。但當其全球佈局愈來愈遠離臺灣,當設廠、投資、供應鏈重心移往美國、日本與歐洲時,臺灣作爲母體的角色是否僅剩「提供水電與人才」的後勤?這樣的企業對國家和國力有甚麼幫助呢?
未來的挑戰將更加嚴峻,不僅關稅談判遲遲無解,連核心設備、人才流動、國際標準等問題,都可能成爲地緣政治拉鋸的戰場。南韓的三星已有政府全力支援,日本的Rapidus也獲得日相背書,臺灣若仍讓臺積電單打獨鬥,無異於削弱國家科技戰略的基礎。更何況,若未來晶片供應鏈進一步分裂,臺灣恐怕連話語權都難以維持。
臺積電不應成爲臺灣的罩門,也不應成爲其他國家的附庸。它是臺灣與世界連結的關鍵節點,更應是國家科技政策的夥伴。在全球化與自主化之間,在自由市場與國家戰略之間,找出一條既能守護臺灣自身利益,又不犧牲國際信任的中道,是當下最迫切的課題。
面對新的世界秩序,政府應該擔任企業的後盾,讓企業不只是要在全球競爭中獲勝,更是如何不在地緣政治的棋盤上淪爲他人的棋子,這纔是我們真正該捍衛的晶片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