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食安問題不斷,民眾「寢食難安」

雞蛋是國人日常食物,食安格外引人重視。記者簡慧珍/攝影

國內食安問題接二連三發生,讓政府引以爲傲的-確保「從農田到餐桌」的食用安全再度破功,食安關乎民心,時刻不得懈怠!

國內繼爆發黑心豬大腸、本土非洲豬瘟後,彰化文雅畜牧場蛋品被抽檢發現芬普尼超標三倍,共15萬個問題蛋品流入十個縣市的超市通路,許多已被消費者吃下肚。食藥署長才剛打包票說,已將文雅畜牧場列入高風險管控,所有批次的蛋品須「逐批檢驗、確認合格後才能放行」,竟又傳出該畜牧場在移動管制期間流出4萬顆毒蛋給「龍忠蛋行」,且已轉售給散戶及多家小型餐飲、麪店及早餐店等。由於民衆購買的散裝雞蛋沒有噴印溯源碼,無從判別問題蛋或安全蛋,再度重挫消費者對政府執法和把關的信心。

此次市售洗選蛋和散裝蛋都出問題,暴露政府在源頭管控、移動管制期間掌控、相關機構權責劃分和整合等方面早已存在漏洞,不能總以「單一個案」淡化之。食藥署對已售出的毒蛋,僅提醒民衆可前往退貨或換貨,卻未告知已經吃下肚的民衆該如何自救;難道又要民衆相信「吃100顆纔可能達到短期健康風險」、「毒蛋吃七至八顆纔有慢性風險」?政府一貫避重就輕的說法,和過去的塑化劑、毒澱粉、混油、問題醬油等事件均如出一轍,民衆餘悸猶存。

蔡政府時期引以爲傲的「食安五環」(源頭控管、重建生產管理、加強查驗、加重惡意黑心廠商責任、全民監督食安)早已漏洞百出,卻無人補破網,難道沒有讓民衆更安心的做法嗎?中央祭出移動管制卻仍有問題雞蛋流出,難道僅地方政府有責?解除管制標準和單位尚未釐清,食藥署卻嚴正要求轄內「農政相關單位」應說清楚並追究責任,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嗎?與其各自放話,不如召開聯合記者會,向社會大衆說清楚講明白,以解民惑安民心!

每當國內出現食安問題時,主管機關經常以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規定,可處新臺幣6萬元以上2億元以下罰鍰,讓民衆誤認爲出事的養殖場、廠商或貿易商將付出慘痛的代價,甚至破產、關場(廠);然而事後證實多數食安案例,政府多重重舉起輕輕放下,罰鍰在千萬元以上的案例不多,顯然與對民衆造成的食安傷害不成比例。

例如此次毒蛋事件,縣府單位高度質疑養雞戶涉嫌不當使用含有芬普尼毒性的違禁藥劑,非單純遭到「外在環境」污染而導致,且該場出貨的洗選蛋皆擁有溯源標籤,目前地方政府卻只依違反動物用藥品管理法開罰12萬元。該畜牧場夫妻經彰化地檢署漏夜偵訊後裁定無保請回,試問這能起遏止作用嗎?

前些日子,國內爆發首起非洲豬瘟,該養豬場環境髒亂,過去違規排放廢水卻只被開罰過兩次,分別爲43萬2000元及28萬元,迄今仍未見充分改善,鄰居抱怨依舊。對於這些非無心(力)之過的處罰,顯然無法收到遏止效果。爲落實平日的督導工作並採取適當罰則,讓業者不敢輕易涉險,政府必須拿出具體的改善方案並全力落實,以彰顯政府決心。相較於重罰,如何透過有效的自主管理、源頭管理,及事先做好預防工作來避免食安事件發生,當然更爲重要。

此外,每當風災豪雨來臨前,菜農、果農緊急採收以減少損失,有些蔬果尚未達到停藥天數和殘留標準,也被一併送往拍賣場或直送消費者。儘管相關單位宣稱會提高抽驗頻度和數量,但事後被驗出含有不當藥物殘留的蔬果數量確實超出平常甚多;等政府部門公佈抽驗結果時,大部分都已被消費者吃進肚裡,嚴重威脅大衆健康,最終卻不了了之甚至被視爲常態,民衆對此亦莫可奈何。相關機構應從技術創新、源頭宣導、擴大抽驗、及時公佈、累犯加重罰則等着手改進。

保障飲食安全,政府責無旁貸。近日發生的食安事件暴露政府「從農田到餐桌」的食安把關確有疏漏,且迄今仍未能建立「農產品安全無縫管理體系」,執行力更須檢討改進。事實上,面對日益嚴重的食安問題,運用人工智慧(AI),確實可以有效提高食品,整個供應鏈的透明度、驗證、驗證、可追溯性和安全性,有助於落實食品安全的把關,已經廣爲先進國家所使用。

例如,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已經利用人工智慧、特別是機器學習,來識別大量可能存在問題的進口海鮮,做好把關工作;日本政府將AI融入智慧農業監測系統,顯著提升了消費者對食品安全、可追溯性和永續性的信心。隨着消費者科技素養的提高,他們的偏好轉向優質、負責任生產的農產品,促使生產商樂於採用人工智慧驅動的品質保證和認證流程;荷蘭利用人工智慧優化供應鏈,可大幅提升食品配送系統的效率,減少碳排放和食物浪費,並持續投資於農業勞動力的教育、培訓和數位轉型支持。

想要幫助農民做好農業轉型升級準備,需要的是能夠全面解決問題的教育體系,而不是隻專注於生產中的特定環節;已有愈來愈多企業,正在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和機器學習,來建構「從農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管控體系、幫助消費者進行日常食物選擇,值得臺灣政府參採。不過爲了充分發揮人工智慧的潛力,並確保其惠益的公平分配,必須在政府機構、私人企業和全球機構之間建立和諧的協同關係。

賴清德總統若不能借此次毒蛋事件大刀闊斧,並運用新AI技術重置「從農田到餐桌」的安全產銷供應鏈和完備的「食安守護網」,民衆將寢食難安!也會成爲國內農產品外銷的重大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