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南海研討會」會停開嗎?
今年9月,菲律賓、澳洲和加拿大海軍在南海爭議海域黃巖島附近舉行海上合作活動。圖/法新社
上月中旬,第34屆「管理南中國海(南海)潛在衝突研討會」(The Workshop on Managing Potential Conflicts in the South China Sea,以下簡稱「南海研討會」)在印尼巴里島召開。國際與國內媒體鮮有報導。
此研討會的召開有其歷史背景和政治意涵。由捍衛南海島嶼領土主權與海洋權益、維護南海和平與穩定、以及推動海峽兩岸良性政治互動角度觀之,此會議更具特別意義。
1991年7月,第二屆「南海研討會」召開前,印尼透過臺灣駐印尼臺北經濟貿易代表處邀請臺灣參加。邀請函傳回臺北時,就是否接受邀請、參與會議所使用之名稱、以及參與會議是否會帶來負面影響等問題曾引發討論。當時臺北對南海合作問題尚無明確的政策綱領;學者對此議題也尚未凝聚共識。儘管有學者主張應拒絕參加,主要理由是擔心南海羣島之主權可能受到不利影響,但最終還是決定應邀參加「南海研討會」。
自1991年至今,「南海研討會」已召開過34屆,而與「南海研討會」相關的「技術工作小組會議」 、 「專家小組會議」、以及「研究小組會議」也召開過二、三十次之多。海峽兩岸共同出席總共33屆的「南海研討會」,從未缺席。
「南海研討會」召開有四個目的:(一) 透過尋求各方可接受進行合作的區域,管理潛在的衝突;(二) 藉由發展信心建立措施 (confidence building measures) 或進程 (processes),使各聲索方能滿意彼此之相處,進而創造有利解決領土和管轄權爭端的氛圍;(三 ) 就各相關議題透過對話交換意見,增加互信。
2001年前,「南海研討會」與此架構下所召開各種小組會議主要經費來源來自加拿大國際開發署。域外國家的專家學者以個人和所謂「資源人」(resource persons) 身分參加這些研討會和小組會議,討論南海與海洋科學研究、海洋環境保護、航行安全、資源評估與開發方式、法律事務、以及合作區域等相關議題。2001年,加拿大政府停止經費贊助。之後,兩岸是此研討會的最大讚助方。
自2005年至2024年,中國大陸贊助總經費達229,500美元; 臺灣方面贊助總經費達164,991美元;越南贊助總經費達14,969美元。第34屆「南海研討會」召開期間,中國大陸承諾贊助27,000美元,臺灣承諾贊助共20,000美元,其中一半贊助研討會,另一半給印尼東南亞研究中心。
「南海研討會」是兩岸唯一共同參加的區域對話機制,自1991年至2025年共同出席33屆研討會與此會議架構下的各項技術、專家、及研究小組會議。在以往,兩岸與會代表曾經爲了名稱問題與是否有權主辦技術、專家、及研究小組會議,在會中爭論不休。
藍營執政期間,主要因爲兩岸關係有正面發展,兩岸與會代表在「南海研討會」召開前會先行聚會,交換意見,是一個難能可貴的溝通管道。兩岸與會代表在主辦方所安排的餐會也同臺高歌,氣氛融洽。
2010年,兩岸在此研討會架構下共同提出海洋科學研究訓練計劃(SEA-NET),一年在臺灣舉辦,一年在中國大陸舉辦。此合作計劃是「南海研討會」架構下兩岸進行合作的一個成功案例。
近幾年,隨着兩岸關係的惡化、兩岸代表出席研討會的情形,與之前相比,合作意願和對話氣氛大不相同。臺灣在會中所提南海合作研究計劃案往往得不到大陸與會代表的支持,甚至反對。
2021年10月中旬,第30屆「南海研討會」 召開期間, 會議主辦方(印尼外交部外交戰略司與東南亞研究中心) 特別在開幕式播放了紀念「南海研討會」 召開30週年的影片。被印尼稱呼爲「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男孩」(UNCLOS Boy),以及「南海研討會」創始人的哈希姆•賈拉爾大使 (Ambassador Hasjim Djalal) 在影片中語重心長呼籲南海周邊國家年輕的一代共同努力尋找維持南海和平與合作之道。不幸的是,這位受東盟國家與國際社會所尊敬重視的「南海研討會之父」於今年元月過世。
「南海研討會」走下坡似乎已是不爭的事實。近六年,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不出席此研討會證明了此一發展趨勢。上月第34屆「南海研討會」召開期間,印尼外交部外交政策與戰略司代理司長提到此研討會所面臨的挑戰是如何使南海研討會依然相關,他大聲呼籲與會方維持此研討會的戰略關聯性。
雖然賈拉爾大使的兒子迪諾•賈拉爾承接他父親所創的東南亞研究中心,並協助召開「南海研討會」。但畢竟他在國際海洋法與東南亞政治和外交上的地位遠不如他父親,是否未來印尼政府會持續召開此研討會,而其他東盟國家也願意參加會議,此發展值得觀察。一旦此會議停開,兩岸唯一南海對話溝通管道將關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