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沒看懂脫中上意 卓揆要終止ECFA嗎?
行政院長卓榮泰日前在行政院玉山廳接見英國在臺辦事處代表包瓊鬱時致詞。記者黃義書/攝影
相對而言,一人行事多少參雜賭徒性格,因爲風險只需少數人負擔,但隨着影響人越多,越會趨於全盤考量。例如在商界,常出現即便個人破產,但家人還能保全生活品質情況,更不用說沒有國哪有家,國家領導決定關乎千萬人幸福,更多是斟酌再三,要向歷史負責。然而,最近民進黨關於投資「脫中入北」的炒作,卻讓人看到決策者賭徒性格,輕率地梭哈護國神山,乃至於中華民國的國運。
冷戰結束後,臺灣經濟發展長期倚賴美陸兩大引擎。即便綠營執政時,對大陸市場多所排斥,但陸港出口佔我總出口比重兩次大幅升高,都在扁蔡時期,可見想避開大陸市場是很難的。
然而,最近有三人闡述民進黨的「脫中入北」,卻似乎有立場差距。首先,從社會學者的投書來看,作者是以過去臺灣對外投資、出口集中度與對外投資流向的歷史分析,來推論未來「臺灣應該利用每一次的地緣政治經濟變動的時刻,來推動適合國家發展的方向」。
在社會學者受邀到民進黨中常會專題報告後,賴清德主席迴應表示投資「脫中入北」這個過程很正面,並強調符合他所提臺灣未來「矽盾2.0」的「非紅產業鏈」及「臺灣+1」,「臺+美」新佈局。
至於行政院長卓榮泰,近日在民進黨場子裡演講,則逸脫了上述談投資「脫中入北」調子,強調的是全面脫中:這段時間很多建言要臺灣加入中國市場、引進陸客、把市場完全導向中國,還好政府穩得住,總統賴清德非常清楚臺灣未來走向是要建立臺灣主體性與臺灣安全經濟網,臺灣隊就是世界隊,臺灣要走向美國脫離中國,不走回頭路云云。
上述說法各有問題。首先,學者投書並未證明臺灣過去在民主化後,有什麼力量曾有意識地利用地緣政治經濟變動時刻,推動了適合國家發展的經濟方向;反之,卻能看到市場機制自然運作與政府失靈。例如該文自謂:臺灣產業「脫中」早就開始,始於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而那時候是國民黨馬英九第一任總統任內云云。應該沒人相信馬政府或當時任何有意識的變動推動「脫中」;蔡英文政府推出了新南向政策,但2023底經濟部誇口對相關國家出口高達63%成長率,卻遠低於同時期臺灣對全球總出口、對美成長率,甚至遜於對陸港出口成長率,花大錢政策效果堪慮;更不用說川普對臺灣的制裁,計算標準在去年臺灣對美的大幅順差,這個「成績」,跟綠營執政後一直想要脫離大陸市場態度有關。
其次,從發展型國家理論來看,賴政府的所謂新佈局、走向美國脫離中國是很莫名其妙的。過去學界解釋臺灣奇蹟成因,大多認爲由國家主導推動適合自身產業發展方向,政府會在產業開始發展時給予一定保護,扶助其逐漸茁壯、面對市場競爭,但現在臺積電面對哪些勢力競爭需要國家扶持?看來就是美國一直要它開新廠、提高其運營成本的威脅,這是政治壓力,不是市場或科技因素。但賴政府卻說要跟美國合作。這個邏輯非常錯亂,政府究竟是在幫誰的忙?看起來賴政府不僅是要送出護國神山,還要加送嫁妝。這將使國家陷入不發展困境。
最後,美國政策一夕數變,華爾街對川普關稅政策朝令夕改已感到憤怒,沒人能預測川普對我電子產業看法究竟如何。最近川普說,他已告知臺積電,若不在美國設廠,就必須繳納100%的稅;後來又表示,將智慧型手機、電腦排除在針對中國的關稅措施之外只是暫時之舉,並矢言對半導體產業展開國家安全貿易調查;商務部已發佈通知,將針對進口半導體和半導體制造設備,以及藥品和藥物成分等產品進行調查,爲後續徵收新關稅鋪路。
從發言方向看來,說不知道川普看法是非常含蓄的說法了。賴總統卻大談投資新佈局,卓院長急忙拍馬屁,卻彰顯出府院對國家重要政策沒有溝通,加碼說臺灣要走向美國脫離中國。這已經脫離理性政策制定,而是把治國大政當成是賭徒的梭哈喊價。令人擔憂:站隊不可測的一邊,同時又搞仇中戲碼,這是對國家未來的明智選擇嗎?
至少臺灣人民可以想:該不該認真看待憲法規定國家最高行政機關首長的發言?如果要,應該問問卓院長:何時宣佈終止EC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