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留下作品守住靈魂的勞勃瑞福

勞勃瑞福橫跨超過半世紀的演藝生涯,對世界影壇影響深遠。(路透)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對一位在光影中耕耘一甲子的巨星而言,死亡不是終結,而是進入一座殿堂的大門。勞勃瑞福(Robert Redford)於2025年9月16日辭世,享壽89歲,在他鐘愛的猶他州山中,在摯愛的親人環繞下安然離世。他的離去,像是夕陽落入了山谷,但他所點燃的星光,卻依然閃耀在世界電影與文化的天際。

勞勃瑞福並非典型的好萊塢明星,他曾言「真正重要的是作品,只有作品才能讓人記住」,這句話不是謙辭,而是他的生命哲學。他以演員之身入世,又以導演之名開疆拓土,更以日舞影展爲媒介,爲獨立創作點燃希望的燈塔。他不僅創造經典,也扶植後起之秀,讓無數人得以在這座電影的舞臺上盡情表演,如諾蘭、柯恩兄弟等導演皆從日舞崛起。

他從1950年代舞臺劇起家,60年生涯留下《虎豹小霸王》、《刺激》、《大河戀》、《凡夫俗子》等經典名作,在光影中重構人性的複雜與浪漫。他在鏡頭前,是紳士搶匪、記者鬥士、浪子情人;在鏡頭後,則是堅持真實與價值的導演,甚至是文化運動的推手。他的藝術不僅止於娛樂,更成爲對社會與人性的提問與迴應。

勞勃瑞福選擇站在羣衆與權力之間,藉電影和藝術發聲。他不諱言對政治的立場,也不避諱對環境、原住民、人權的聲援。他的作品如《大陰謀》、《全民情聖》無不充滿社會批判與價值探討。他曾說「電影的最大挑戰,是打破偏見」,而他一生都在對抗這樣的偏見,無論是對議題的冷漠,還是對風格的桎梏。

正如《老人與槍》這部被視爲他演藝告別作的電影所言:「我不是想要謀生,我是想要活着。」那是一種從容老去的態度,更是一種對生命本質的叩問。他在片中飾演溫文爾雅卻不願屈服的「銀髮搶匪」,真實生活中的他,亦是如此優雅而堅毅。他不被時間驅趕,反而用每一次創作,去鍛鑄時間的意義。他用角色與鏡頭說話,留下了一本本用電影寫成的詩集。

勞勃瑞福是如此一位現代君子,他追求的不是浮華名利,而是理念實踐、是文化承擔。日舞影展的誕生,是他不願坐擁榮光的證明。他願意退居幕後,成爲橋樑與孵化器,讓那些沒有資源的新聲音被世界聽見,他說過「衡量我們成功的方式,是我們爲下一代留下了怎樣的世界」。

如今他雖已辭世,但「日舞」之名仍在、光影仍閃。他的創作與貢獻不會因死亡而止步,反而更顯價值。許多評論人擔憂他逝世後日舞影展是否仍能延續其精神,但若我們回顧他生前打造的制度與文化基礎便可明白,他不是在尋找接班人,而是在建立一種可持續的文化生態。

《呂氏春秋》有曰:「大匠不斲,大庖不豆,大勇不鬥,大兵不寇。」勞勃瑞福就是那位大匠,具有大勇,他從未用教條與框架限制創作,而是用自由與探索引導衆人。他的存在,讓無數創作者相信夢想可以被實現,讓觀衆相信電影不只是娛樂,也是思想與情感的殿堂。

當一位影帝離世,最該懷念的不是他生前的聲名,而是他留給世界的改變。勞勃瑞福不僅是銀幕上的傳奇,更是影像背後的行動者。他是一位不願被時代定義的創作者,一位不斷提升的旅人。他曾說:「真正的樂趣,是在攀登的過程,而不是抵達山頂。」我們可以想像,在某個屬於電影人的天堂,他仍在那裡繼續拍攝、導戲、創作。只是這一次,他用的是天上的光影,講述的是永恆的故事。

離去的,不只是勞勃瑞福,而是我們心中一段無法複製的電影歲月。但他留下的,卻是整個世界無盡回望的目光與不絕的感念。「德不孤,必有鄰。」他的德行與創意,不會孤立,而將長存於世,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