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賴政府擋陸客團 消耗業者資源與地方心意
政策未開放,陸客團仍阻擋於國門之外,觀光旅遊商機景氣仍未回春。本報資料照
開放陸客團來臺觀光受阻,是賴政府以臺灣觀光旅宿業發展爲代價,又一次想把黨派意識形態化爲政策的實驗。其意義是把過去臺灣談兩岸政策主要考量經濟發展與國安議題,轉向爲特定黨派定義的對等尊嚴與經濟發展的拉鋸。如此抽象價值佔有重要地位的變化如果固定出現,在賴執政之下,兩岸之間恐怕只剩下硬的政策了。
綠營有自身期待世界運作的堅持。例如蔡英文主席在2014年稱,中國最怕押錯寶,如果民進黨選得好,中國自動會去創造條件,朝民進黨方向來調整。她有信心,兩岸關係不會因爲政黨輪替受到影響。八年過去了,兩邊僵持至今。新的賴政府則想更進一步,去年金門漁船事件裡,企圖建立既能喊新兩國論,又能與中共建立關係的形象,事件發展不合己意,如今還要再接再厲。
過去藍綠談兩岸交流,多在經濟發展與國安考量下打轉,觀光議題經過多年實踐,看來與國安議題關聯性少,本不是件難處理的事。但如今被認爲此議題已升高到綠紅原則性的分歧,是因爲賴政府目前所列開放條件,不像是認真思考的結果。比方說,觀光小兩會到底要談判什麼?觀光署列了兩件:一是在過去經驗上,有出現積欠團費狀況,身爲政府單位看到業者被積欠團費還要繼續走行程不太好;二是兩岸的觀光型態逐漸改變,過去玩法需要調整,應該要讓雙方坐下來好好交換一下旅遊心得與意見;陸委會則要談陸客來臺不能像過去說停就停、說斷就斷,也需防範影響臺灣旅遊品質。
兩機關說法其實是互相矛盾的,也是沒理由找理由。就前者來說,之所以出現欠團費狀況,主因在某些旅行社想多接團搶客,因此答應了一些具風險條件,這是市場決定的,也應由市場機制解決,觀光署如果真的談下此議題,幫忙催帳,這會降低旅行社風險意識,極可能鼓勵更多影響旅遊品質的團出現,這並非陸委會要的結果;至於後者,所謂交換心得意見,不是談判議題,而兩岸旅遊是誰說停就停,雙方各有說法,結果也不是觀光小兩會能談出來的。更搞笑的是,人有錢有心纔會出來旅遊,陸委會近年一直在唱衰對岸經濟,官員如果預見陸客人來不多,就不用提開放會影響臺灣旅遊品質了。
既然開出來的談判議題不具認真誠意,要不要先由觀光小兩會討論,就不是重點了。我們應該好奇,賴政府定義的對等尊嚴,不是藍營,也非扁蔡時期的看法,如此政策極易導向僵持立場,能得到關心臺灣安全者的共鳴嗎?而由目前形勢發展方向,可以引申出賴政府所爲除了對臺灣觀光旅宿業發展造成影響外,還有三點值得思考:
首先,目前主要爭議,來自賴清德總統元旦相關談話稱,「臺灣希望跟中國在對等尊嚴之下進行健康有序的交流。」中共對臺政策行之有年,不知賴政府如何看待扁蔡時期的兩岸觀光交流活動?而既然談到自己定義的對等尊嚴抽象價值,中共作爲如果不合己意,有妥協餘地嗎?如果空間很小,政策方向還是一直推,臺灣安全議題恐怕會接着浮出檯面。
其次,對多數人而言,從兩岸開放觀光至疫情中斷爲止,一直是在雙方合意下,進行商業的觀光交流行爲。賴政府特別有意見,恐怕是把黨派看法強加在觀光業身上,而且還是在觀光業逐漸枯萎情況下,坐等陸方出政策,纔好拉高自己要價的作法。這種以犧牲別人爲代價去實踐黨派政治夢的行爲,中共如果也堅持下去,對身爲人質的觀光業發展,乃至於臺灣的民主精神究竟是好或壞?有待人民細細品味。
三是臺灣內部出現中央對地方的消耗局面。部分地方政府對陸客來臺促進經濟期待甚殷,包括上海福建民衆有望赴臺團旅消息一出,新北、桃園、臺中和基隆與北市府聯繫,希望共推遊程;以及後來南投縣批評,賴政府對兩岸觀光開放是東卡西卡,國內觀光業者很難再撐下去,將出現倒閉潮。
更具體的是東部縣市因地震影響,旅遊業蕭條已久,對於推動陸客團到當地旅遊,更有期待,也有行動。花蓮在年前開通與香港的直航班機;而臺東縣最近動作頻頻,陸客團可能開放的消息一出,饒慶鈴縣長就表達新規劃是將攜手業者推出深度、品質兼具的遊程,準備讓遊客在臺東至少住上兩晚;也與金門縣合作規劃「金門—臺東雙向包機」、「旅遊活動串聯推廣」及「縣市友好合作」等議題,已確定有兩趟雙向包機要飛,但賴政府不把政策講清楚,只是坐視地方努力爲人民找活路,陸客赴臺團遊不來,這些準備是否都會成爲泡影?
臺灣資源有限,賴政府如果早有定見,應該趕快亮出底牌,並公告周知替代方案。讓大家空歡喜、白忙一場事小,爲了自身黨派策略,卻使大家把資源卡在這裡而不能有效運用,那就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