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第一波罷免戰打完 人民學到什麼?

首波大罷免開票結果昨出爐,罷免宣告失敗。(中央社)

👉▪【開票結果】726大罷免完整開票數據看這裡

昨天開出第一波罷免案結果,反罷免勝利得之不易。原因很簡單,除了綠營網軍早就吶喊助威外,賴政府動用司法解決藍營罷團,順手擺平了部分組織動員能力,還有側翼民團甘爲黨政機器驅策,但投票結果顯示,賴政府不僅無法團結國人,連他自己黨派的團結也搖搖欲墜。只是開票前有不少評論說此次罷免反映出臺灣有民主、兩岸、經濟,以及因爲不團結造成的國安等危機,仔細想想這次反罷免雖然贏了,但也只是危機暫時解除。因爲危及賴的統治權威,他的反應「難料」,危機還在,還要加上社會無法溝通的嚴重問題。

之所以觀察到綠營內部也出現不團結現象,是因爲此次多數罷免區域本來就是藍營優勢選區,在那麼多人被鎖定、整個氣氛被炒熱後,選民能意識到這等於是一次重新選舉,外界可從投票率看得清楚;就連選前綠營評估可以拿下几席,也是以無法過半的席次爲多。綠營最後就對這些自估會贏的少數席次裡投入大量資源,但即便開票前有綠營各派系大團結模樣,結果票卻仍沒開出來。這戳破了民進黨內團結假象,對明年地方選舉,想必產生深刻影響。可是外界也不用猜測賴是否會成爲跛腳總統,這次罷免,綠營除挫了氣勢,可以分配的政治蛋糕並未縮小,真正戰場是明年地方選舉,如果這次氣勢能燒到明年,那纔是綠營派系向賴挑戰時候。

也因爲賴的權力根基還在,開票前各家所述危機,恐怕仍是伺機而動:首先是民主危機。憲政上五院合一、無法制衡的危機看似解除,但行政院是否就會開始學習妥協?猶記得卓院長剛上臺時,不少人稱讚他的協調溝通能力,但後來他對立法院態度遠不如期待,恐怕是受到賴的影響。真正做決定的人不用負責,臺式民主恐怕還要繼續沉淪?

其次是兩岸危機。此次罷團主要理由就是抗中保臺,至少在臺北市街頭,常看到抹紅立委的大幅廣告,連外媒最後都報導此次是針對「親中」立委的「大罷免」。如果罷團贏了,以後選舉恐怕沒有候選人敢對大陸政策發表理性看法。這個壓力,在德國世大運議題上看得清楚。但即便反罷贏了,就代表抗中保臺招失效了嗎?倒也未必。尤其是注意到罷團側翼對反「中」的信仰程度,這些鐵板一塊的選民,政客恐怕不能放棄。

再者是經濟危機。臺美關稅談判進度在開票前一直不肯透露,恐怕是不妙結果,否則綠營肯定大鳴大放。臺灣產業將面臨市場開放、較高關稅,甚至匯率升值三重壓力,但這陣子賴政府關心的卻是怎麼搞政治鬥爭。

接着是國安危機,來自於當家者帶頭撕裂社會。立法院有僵局,透過妥協、分配資源仍可推進政務,卻偏要採取罷免方式,未來賴是否願意妥協?從過去臺南經驗看來,不容樂觀。如前述,此次投票,讓人看到連綠營看似整合成功之處,票也開不出來,這反映許多黨內派系不滿賴的統治方式,不團結危機恐怕繼續發酵。

最後其實還有臺灣社會無法溝通的危機。前面羅列了各項危機,每項都顯而易見,也都是對臺灣的嚴厲挑戰,但無論是執政黨或罷團側翼,多未迴應上述疑慮,好似大家都在杞人憂天;同樣的,綠色陣營的抗「中」焦慮,也讓人莫名所以。連一些基本觀念都無法好好坐下來溝通,這恐怕纔是無法團結的根源。

綜上所述,罷免雖然失敗,但僵局危機依舊。看到結果出來後,許多支持者表達高興情緒,但仔細想來,費了那麼大力氣、國政空轉那麼久,好像又什麼都沒改變?被罷的政治菁英們有不少頭腦清楚者,稱罷免案沒有贏家、全臺人民都輸家。庶幾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