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德國另類選擇黨」(AfD)可能被判違憲!?
德國極右政黨「德國另類選擇黨」(AfD)被官方定性爲極右翼組織,已向德國聯邦憲法法院提起訴訟,事件引發德國政壇與社會廣泛關注,甚將導致憲政動盪。 (歐洲新聞圖片社)
近日德國極右政黨「德國另類選擇黨」(AfD)被官方定性爲極右翼組織,已向德國聯邦憲法法院(Bundesverfassungsgericht,BVerfG)提起訴訟,事件引發德國政壇與社會廣泛關注,甚將導致憲政動盪。
AfD目前是德國國會的最大反對黨,在2025年2月舉行的德國聯邦議會選舉中,該黨獲得20.8%的選票,取得152個國會議席,也是德國聯邦議會中的第二大黨。這是AfD自2013年成立以來的最佳表現,標誌着其在德國政壇的影響力顯著上升,該黨也在德國的地方與各邦議會甚至歐洲議會,都有相當的席位。但因德國各政黨的抵制,AfD始終只是在野黨。若該黨最終被憲法法院裁定違憲,將面臨強制解散的命運,這將是戰後德國首次有如此規模的在野黨被官方定性爲極右翼組織,是否啓動政黨取締程序,已成當前各界辯論焦點。
2025年5月初,德國聯邦憲法保護局(BfV)公佈一份長達1100頁的調查報告,將AfD正式列爲「明確極右翼」組織。報告指出,AfD的政綱與言論違反憲法保障的人權規範,並明確牴觸德國基本法(憲法)第22條有關「自由民主的基本法治秩序」(liberal democratic basic order,德文FDGO)。
早在1950年代的冷戰時期,德國聯邦憲法法院就成功禁止了公開的新納粹主義政黨「社會主義帝國黨」(SRP)以及德國共產黨(KPD),並強制解散,其政治職位被剝奪,禁止成立替代性組織,並對數千名黨員提起訴訟。
因爲KPD被禁止後走入地下,更加難以管控,故當1968年KPD 改名爲DKP時,德國政府遂使其成爲合法政黨,其實也是換湯不換藥,尤其中文也還是隻能譯成「德意志共產黨」。對此,1970年代西德實施「Berufsverbot」(職業禁令),禁止被視爲極端主義者擔任公職。成員常遭排除在教師、公務員等職位之外,引發人權爭議。此政策至1980年代逐漸放寬,冷戰結束後基本廢止。
此次BfV認爲,AfD長期散播系統性偏見、政治仇恨與陰謀論,其「種族/血統民族觀」刻意排斥具伊斯蘭教信仰的外國背景公民,違反憲法保障的人性原則與權利。此舉使得BfV得以對AfD進行更直接的情報手段,包括安插線人、電話監聽、收集影像與聲音資料等,監控門檻比過去作爲「極右嫌疑對象」時更低、更廣泛。
面對BfV的定性,AfD強烈反彈,認爲此舉是對民主的重擊,並宣佈已向科隆行政法院對BfV提出訴訟,以期撤銷決定,並要求法院作出快速臨時裁決。AfD的被定性事件也引起國際關注。美國國務卿盧比歐(Marco Rubio)在社交媒體上呼籲德國政府撤銷對AfD的定性,稱此舉是「僞裝的暴政」。對此,德國外交部迴應稱,這是爲了保護憲法和法治所做的決定,並強調BVerfG將有最終裁決權,並未受到美方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