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大多數族羣都是「其餘」?
有網友發現,行政院官網國情介紹在2023年寫着「臺灣目前已設戶籍人口組成以漢人爲最大族羣,佔總人口96.4%」,但現在卻改成,「其餘人口占96.2%」。圖/立委陳菁徽辦公室
近日行政院官網以一種非常新奇的方式介紹國內族羣:先明確地說了有百分之多少的原住民及外來人口,剩下的96.2%人口則屬於「其餘」族羣。
通常在描述羣體時,正規的作法,都是講最多數的主體,然後才介紹少數,至於「其餘」,往往是極爲稀少且身分不詳的一羣。我們的行政院竟然顛倒過來,還不交代這「其餘」從何而來,簡直是古今中外的創舉。
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所謂「其餘」的96.2%,主要爲200多年前移民自中國大陸的漢人,以閩南人最多,其次是客家人,還有1949年來自大陸各省的同胞。行政院表示,因爲其他族羣人數無法分類統計,所以寫「其餘」。然而,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戶籍謄本都有記載屬於「福建」或「廣東」籍,就算現在很難統計,分類總可以吧?
行政院另一個解釋,是漢番兩大族羣壁壘分明的族羣論述,恐不利於消除種族歧視以及形塑族羣平權。也許主事者系基於對原住民的原罪思想,認爲臺灣幾百年來一直被漢文化宰制,漢人長期欺壓原住民,霸佔他們的土地,掠奪他們的資源,使他們邊緣化。所以最佳的懺悔之道,就是提高原住民的能見度,把他們放在族羣的首位。至於漢人,就把它最小化到可忽略的程度,甚至乾脆像行政院官網那樣,變成無名之輩,謙卑、謙卑、再謙卑。
不過,表面上的榮耀,如果與實質上的利益不相襯,反而顯得諷刺。蔡政府時期,總統府前廣場經常見到原住民族紮營,抗議民進黨未信守承諾,還地給他們。假如畫了大餅給原住民,卻讓人家希望落空,那麼給再多的光環也無濟於事。
其次,也可能是爲了掩蓋自己的心虛,怕別人覺得自己瞧不起弱勢族羣,纔要把弱勢的名稱最大化。如此違反常理與客觀事實的做法,到底有助於消除歧視,還是會挑起族羣之間的矛盾,激起更嚴重的族羣衝突?頗值得深思。
無論如何,從賴政府上任以來的作爲判斷,人口的「其餘」論,與其說是爲了消除歧視,不如說是去中國化的走火入魔之作。猶記得去年教育部將「閩南語」予以「正名」爲「臺灣台語」,就是爲了閃避「閩南」二字,切斷這個語言與中國大陸的連繫。既然如此,那麼在描述族羣時,就再也不能用「閩南」了。但若比照語言的「正名」,說全國有大約80%的「臺灣人」,豈不是比歧視更嚴重?
早在扁政府時期,「中國」就成了禁忌。有人爲了避免混淆政治中國,改以「漢文化」統稱臺灣文化的基底,沒想到現在連「漢」都成了忌諱。爲了閃避「漢」,有96%的居民得說自己是「其餘」人,亦即所謂「他者」,未免太荒唐。
如果凸顯弱勢族羣,不過是一種政治操作,那就等於在利用他們,而非基於對弱勢族羣的尊重。若真有誠意消除歧視,何不乾脆說大家都是臺灣人,別分什麼族羣?否則,客觀呈現事實,除非自己心裡有鬼,又哪來的什麼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