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從唸歌、吟詩解析王世堅的「沒出息」為何爆紅

立委王世堅因神曲「沒出息」紅遍兩岸。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立委王世堅在議事堂慷慨激昂的質詢影片,最近被網友用樂器模仿,本來只是抖音的短片,卻吸引了越來越多音樂人蔘與,配上和聲,融入各式伴奏,更有人添上新詞,演變爲完整的歌曲,連知名老歌星也來參一咖,而當初責罵柯文哲的「沒出息」三字,就這麼順理成章地成了歌名。

原本殺氣騰騰的嚴肅質詢,經過網路的音樂發酵,竟搖身一變爲各式各樣的作品,有的抒情,有的滑稽搞笑,在華人圈發揮了無遠弗屆的奇妙療愈作用。哪怕部分政治人物憂心忡忡地呼籲應該禁止這種「洗腦」歌,也擋不住衆人無厘頭集體參與的歡樂潮流。

從某個角度來看,民代也是一種表演者。爲了贏得選民支持,必須卯足全力打響知名度,質詢便是重要的表現機會。在各民代激烈的競爭當中,王世堅往往靠着咆哮式的怒罵,成功吸引媒體注意。雖然貌似情緒失控,實際上其發音的抑揚頓挫卻頗有章法。以快慢分明的節奏感和力度強弱的對比,突顯了講述的重點,猶如一段段聲情並茂的朗誦。

換句話說,王的口條極富音樂性,加上內容設計瞭如詩歌般的對稱性,像「從從容容、遊刃有餘」和「匆匆忙忙,連滾帶爬」,實可視作四言詩,容易琅琅上口,簡直「說的比唱的還好聽」。或許因爲他學過小提琴,受過基本音樂訓練,更懂得掌握韻律吧?一旦被同樣具有音樂感的人發現其中奧妙,便可加油添醋地從「說」跨入「唱」。

其實,「沒出息」並非首次以樂器模仿名人發言。幾年前,日本有位男性政治人物爆發醜聞,在記者會上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哭訴,就有人用鋼琴模仿得惟妙惟肖。不過,這段模仿並未發展成歌曲。與其說是因爲當時社羣網站還不夠發達,不如說是因爲漢語的語音特質更容易入樂。

聲調在漢語具有辨義功能,如國語有四聲,閩南語有七聲,外國人聽我們說話,會覺得好像在唱歌。所以,只要把各聲調對應特定的音高,任何句子都可以變成歌,傳統戲曲唱腔就是用這個原理套唱的。譬如歌仔戲的七字調,旋律會隨着歌詞變動而不同,功力深厚的演員甚至能即席賦詩演唱。

有些國語流行歌曲也把旋律和歌詞聲調對應得十分密切,如羅大佑的《亞細亞的孤兒》,又譬如李宗盛《凡人歌》的「一刻不得閒」、「向誰去喊冤」,更像是介乎說與唱之間的「念歌」。

據說,唐詩原本是用唱的。既然「詩歌」是一組詞,顯見詩必然有音樂性。古代詩人的「吟詩」,恐怕並不只是單純拖長音讀,更可能是接近唱的「念歌」。臺灣民間流傳的「江湖調」:「我來念歌囉…」或可視作傳統吟詩的活化石。

有的學者認爲,「念歌」就是我們傳統的「饒舌歌」,它的原理並不稀奇,民間藝人經過長期練習,習慣字音與特定唱腔的對應模式,便可望即席賦詩演唱。現代教育把注意力集中在詩的內容,鮮少人注意到,詩本身的文字聲調就已經具備音樂性了。經過「沒出息」的爆紅,大家似乎在無意之間,又碰觸到了「念歌」、「吟詩」的精髓。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