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智能製造裝備升級迫在眉睫

近日,在第二屆京津冀智能製造裝備協同發展大會上,多位專家、企業家圍繞具身智能、機器人、工業母機等前沿技術和產業方向展開研討。與會人士認爲,受產業需求驅動及技術水平提升推動,我國智能製造裝備升級迫在眉睫,應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持續推動核心技術攻關與成果轉化,助力智能製造裝備產業協同發展。

據悉,智能製造裝備是指具有感知、分析、推理、決策、控制功能的製造裝備,包含機器人、數控機牀與基礎製造裝備、自動化成套生產線、智能控制系統、增材製造等。工信部數據顯示,我國智能製造裝備產業規模已超3.2萬億元。

作爲製造機器的機器,被稱爲“工業母機”的數控機牀產業是製造業的基石,對生產精度和穩定性要求極高。“現實作業中,電機轉動、表面摩擦等因素會導致數控機牀溫度升高,部件不均勻膨脹,進而影響機牀的加工精度和質量,急需藉助人工智能等技術對精密機牀加工誤差進行實時監測和智能補償,對熱誤差和空間誤差進行控制。”西安交通大學機器人研究院院長梅雪松表示。

“我國連續11年成爲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消費國,但同等硬件條件下,國產工業機器人在穩定性和精確性上仍弱於同系列國外產品,機器人性能已走入‘軟件決定’時代,國產工業機器人急需突破軟件共性關鍵技術和核心算法,從而提升整機性能。”哈爾濱工業大學機器人研究所所長趙傑說。

當下,新能源汽車產品快速迭代,個性化需求不斷被激活。“汽車整車生產線的形態將從流水生產向去流水生產轉化,製造底層對智能裝備(機器人化裝備),特別是對具身智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中國汽車工業工程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阮兵認爲,“目前,我國汽車工業傳統焊裝生產線的自動化率已經達到95%以上,但在裝配生產這種非定性指標的作業中,自動化生產率只有25%至30%,急需通過具身智能的廣泛應用來推進精細裝配和可重構製造的產生。

我國是造船業大國,2024年我國造船業完工量達55.7%,意味着2024年全球交付的船中,有一半以上是中國製造。“造船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且具有大物量、長週期的特性,比如一條1.5萬箱集裝箱船要用到的焊材高達700噸至800噸,塗裝的物料也有60萬升至70萬升,對智能化建造生產、智能裝配設備等需求強勁,以達到縮短製造週期,提升船舶質量和產能的目的。”中船(天津)船舶製造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成順表示。

近年來,爲構建智能化、精準化的醫療服務體系,我國醫療健康服務正與數字化技術加速融合。“中醫藥是中華文明的瑰寶,中醫藥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更應該積極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加快與人工智能、大數據、現代生物技術的融合,從而促進中醫藥事業的現代化、智能化、標準化發展。另外,也要積極提升中醫醫務人員的能力建設,將中醫四診、鍼灸、推拿等傳統技術與人工智能輔助和多模態生物信息採集相結合,提升中醫藥創新轉化和中醫診療裝備的研發水平,爲傳統中醫藥守正創新注入新的動力。”天津市中醫藥研究院副院長張磊表示。

此外,業內專家稱,消防、應急救援、電力巡檢、礦山等高危場景,由於要保障從業人員的安全,對特種機器人的需求也很大。

多位企業界人士表示,企業的研發和生產一定要與產業需求深度融合,在此基礎上,不斷提升自身技術實力。同時,把發展的眼光從單一企業與行業的“局部最優解”,放到更廣闊的社會背景之下尋求“全局最優解”,助力智能製造裝備產業協同發展。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來源: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