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齊聚寧夏賀蘭 共探水土協同利用“金點子”

8月28日,一場聚焦鹽鹼地資源高效開發的會議在寧夏賀蘭縣拉開帷幕。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攜手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中國水產學會聯合主辦的“鹽鹼水土一體化漁農綜合利用研討及現場觀摩活動”在此召開,來自水產養殖、鹽鹼地治理、生態農業等領域的行業專家、龍頭企業負責人及科研工作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鹽鹼地水土協同利用的創新路徑、技術突破與產業落地方向。

本次會議通過集聚創新要素資源,加大鹽鹼地水產養殖模式集成創新與示範推廣力度,有效拓展水產養殖發展空間,促進鹽鹼資源漁農綜合利用,提高鹽鹼地種植、養殖綜合效益,推動科技支撐鄉村振興。

在本次研討會上,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下屬東海研究所、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及寧夏回族自治區水產技術推廣站,分別聚焦鹽鹼水土綜合利用領域的典型實踐案例,系統分享了在技術研發、模式創新、成果落地等方面的經驗做法與成效,爲參會各方提供了可借鑑、可複製的實踐參考。行業內專家、企業家們也就鹽鹼水土改良在科研及推廣中的問題和困境進行深度對話,重點就如何形成鹽鹼水養殖完整產業鏈和高附加值盈利模式、如何建立和推廣鹽鹼水漁農綜合利用的整套技術體系等進行了深入交流。這些交流不僅釐清了當前產業發展的核心堵點,更引發了與會者對未來鹽鹼地改良、耕地資源保護與高效利用等領域發展前景的深度思考。

賀蘭漁業作爲寧夏水產領域的標杆,憑藉紮實的產業基礎、領先的產量規模與鮮明的特色優勢,始終位居區域前列。自2024年起,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充分發揮國家級科研機構建制化優勢,緊扣寧夏賀蘭縣鹽鹼水養殖特色產業發展需求,統籌下屬九家研究所科研力量,以“整建制投入、全鏈條服務”模式,爲當地漁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科技動能。

爲系統推動賀蘭縣漁業綠色循環轉型,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深度調研、科學謀劃,精心編制《賀蘭縣漁業綠色循環發展試點實施方案》,錨定“生態優先、效益兼顧”目標,從基礎設施升級、技術創新突破、模式示範推廣三大維度同步發力:在硬件建設上,全力支撐標準化池塘改造與工廠化養殖車間建設,夯實現代化養殖硬件基礎;在技術攻關與模式推廣上,重點開展大口黑鱸反季節育苗關鍵技術研究,破解特色品種養殖季節限制難題,同時大面積推廣稻蟹綜合種養生態模式,實現“一水兩用、一田雙收”;在科研平臺與生態治理上,高標準建設鹽鹼水養殖專項科研基地,創新推廣魚菜共生蔬菜大棚技術,同步推進“三池兩壩”養殖尾水生態治理技術落地,構建“養殖-產出-治污-再利用”的閉環發展體系。

一系列科技支撐舉措的落地見效,有效促進了賀蘭縣漁業生產效率提升與生態環境改善,爲當地漁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但當前賀蘭縣漁業產業發展仍面臨核心技術瓶頸待突破、基礎數據積累待加強、政策支持與協同機制待完善等現實挑戰,亟待針對性破解。

下一步,中國水科院將以科技創新爲核心驅動力,錨定“提升鹽鹼水土資源綜合利用效率”與“增強社會及生態雙重效益”兩大目標,聯合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及政產學研各方力量,深化關鍵技術集成創新,開展系統性協同攻關,構建漁農融合產業創新體系。通過持續攻克領域內重大科學難題、突破核心技術瓶頸、擴大技術應用覆蓋面,進一步挖掘鹽鹼水土資源開發潛力,爲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與農產品有效供給、助力鄉村全面振興及生態文明建設貢獻更大力量。

研討會上,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中國水產學會、寧夏回族自治區科學技術協會及寧夏回族自治區水產技術推廣站四方攜手,正式簽訂《“科創中國”鹽鹼水產養殖與漁農綜合利用科技服務團合作框架協議》,此次簽約標誌着科研院所、科協組織與技術推廣機構三方協同的工作機制正式建立,爲鹽鹼水產領域資源整合、力量聚合搭建起關鍵平臺。根據協議規劃,未來將共同打造鹽鹼水產養殖與漁農綜合利用科技服務團示範“樣板”,從技術支撐、資源對接、服務落地等維度發力,爲鹽鹼水產養殖產業發展提供全方位、高質量的服務保障。

會議結束後,與會代表前往賀蘭縣蘭豐村、科海漁業基地及稻漁空間生態觀光園開展實地觀摩,重點考察鹽鹼地改良技術應用成效與稻漁綜合種養模式實踐情況。現場交流中,代表們結合產業實際,針對當前鹽鹼水產養殖與漁農綜合利用領域存在的技術瓶頸、模式優化、市場對接等痛點問題深入研討,既精準“把脈問診”剖析問題根源,又積極“建言獻策”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爲推動區域鹽鹼地資源高效開發與水產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思路。

來源:賀蘭縣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