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救生員產業結構調整 纔有誘因

救生員薪水低,工作包山包海,愈來愈少人投入救生員行列。記者張策/攝影

33歲高姓男子在北部從事救生員工作7年,他觀察考照難、薪資低,加上職場條件未改善,是導致救生員人力荒逐漸浮浮現的主因。學者點出,市場導向是另一個問題,潛水、獨木舟、立槳都缺教練,水域遊憩管理辦法規定,帶客體驗一定要配備救生員,這類救生員變得搶手。

高姓男子形容救生員工作內容「包山包海」,不只是站在泳池邊盯着水面,還要負責泳池清潔、水質檢測、設備維護,還得兼任游泳教學,薪水不到4萬元,有些地方還不給加班費。若想賺得多一點,只能四處跑場,接不同泳池的班,包括社區大樓的游泳池、私人或學校泳池等,沒有固定場地,工時長、體力負擔也大。

他坦言,有些社區泳池對住戶感受特別敏感,「吹哨音太大、講話聲音太高、坐姿太隨興,都可能被投訴」,遇到較刁鑽的住戶,還要費心溝通,壓力比一般公設場館還大。

除了待遇問題,救生員還要承擔法律責任。高男指出,依現行規定,救生員對負責泳池範圍具有保護義務,若發生意外,可能因未盡監督之責被追究責任,「有功無賞,出事要賠」,不少人因此離職,導致人力緊繃。

海大教授、海洋休閒產業暨遊艇發展中心主任曹校章,擔任體育署救生員資格檢定考官。他說,臺灣救生員問題,不在檢定合格的人太少,而是許多通過檢驗的人不想當救生員,救生員產業結構顯然要調整,才能提高新血加入誘因。

曹校章說,報考救生員資格檢定的人中,有些是體育系學生,考過後會去當老師、教練,不一定當救生員。有些是喜歡游泳的退休族,閒來無事報考,取得資格後也不會去當救生員,影響通過救生員檢定進入職場最重要因素是產業結構,他30年前當救生員時薪有180元,當前行情是250元,到咖啡廳、超商打工時薪多數已超過200元,當救生員出了事要背過失致死罪責,年輕人想當救生員動機自然下降。

市場導向是另一個面向,曹校章說,潛水、獨木舟、立槳都缺教練,水域遊憩管理辦法規定,帶客體驗一定要配備救生員,以象鼻巖日出團爲例,主帶教練從凌晨3時到上午8時收入3000元,助教有1500元,具救生員資格者傾向投入這個市場,不會想去當救生員。

▪ 報稅進入延長期最後! 錯過小心面臨滯納金 ▪ 今年報稅怎麼繳纔不吃虧? 2025新制亮點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