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遇到溺水事故如何正確施救?

溫璐

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2021年,全球大約有30萬人死於溺水,其中,5—14歲兒童佔19%。《中國死因監測數據集2021》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1—4歲和5—14歲兒童溺水粗死亡率分別爲3.69/10萬和3.06/10萬,分別佔該年齡組兒童傷害死亡的34.24%和37.62%。溺水是我國1—14歲兒童傷害致死的頭號殺手。

哪些區域是溺水事故發生的“重災區”?如何預防溺水事故的發生?遇到溺水事故如何正確施救?針對這些問題,人民網採訪了中國氣象局,藍天救援隊李雪進行解讀。

哪些區域是溺水事故發生的“重災區”?

夏季是戶外溺水事故高發季,尤其未成年人安全風險突出。李雪指出,溺水事故重點時段集中在下午放學後、雙休日、節假日及暑假期間,此階段未成年人脫離學校監管,自主活動增多,風險驟升。溺水高發地點中,像池塘水庫、河流溪澗、城市公園湖泊、建築工地積水坑以及游泳池都需重點關注。池塘水庫水深莫測且監管鬆懈,是中小學生溺水多發地;河流溪澗水流湍急、水下情況複雜,成人也可能遇險;公園湖泊邊緣溼滑、邊坡陡峭,孩子易失足;工地積水坑深度難判,還可能有尖銳物品;游泳池若管理不善、救生員不足或失職,也存在風險。

李雪提醒,針對不同年齡段兒童的溺水風險差異,4歲以下兒童活動範圍集中在家庭及周邊,溺水高發於水缸、浴盆等蓄水容器;5—9歲兒童活動範圍擴展至戶外,對自然環境好奇度提升,易被水渠、池塘、水庫等吸引,但安全判斷能力不足,可能因“踩水玩”“撿玩具”等行爲失足落水;10歲以上兒童活動半徑進一步擴大,自主意識增強,可能高估自身游泳能力,前往池塘、湖泊、江河等大型自然水域游泳,而這類水域的複雜環境遠超其應對能力,風險極高。​

如何預防溺水事故的發生?

李雪指出,缺乏安全意識是導致溺水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不少人不瞭解江、河、湖、庫等開放性水域的潛在危險,因好奇心驅使貿然靠近,或高估自身體力盲目下水;部分人在水中打鬧易嗆水窒息,甚至存在開玩笑按壓他人入水的危險行爲。此外,忽視自身疾病也暗藏隱患,癲癇、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游泳時,可能因冷水刺激誘發舊病,進而導致溺水。同時,缺乏游泳及防溺水技能也不容忽視,一旦意外落水,無自救能力往往會釀成悲劇。李雪建議,學校、單位應鼓勵或開設學習游泳常識課和防溺水技能,讓學生和家長都能熟練掌握游泳技巧和自救方法。

數據顯示,絕大多數戶外溺水事故發生在監管疏鬆的開放水域,農村地區此類水域尤爲突出。李雪提醒,家長對孩子的監管要做到“四知道”,即知道孩子去哪裡、做什麼、和誰去、何時回來。

遇到溺水事故如何正確施救?

夏季戶外涉水活動增多,若發現有人落水或游泳時出現異常,該如何科學施救?李雪指出,當發現有人落水或游泳者出現無聲掙扎、上下浮沉、長時間未出水換氣等情況,需高度警惕溺水發生。此時,首先應大聲呼救,向周圍人尋求幫助,同時立即撥打救援電話及120急救電話。​

其次,在施救方式上,因落水者通常距岸邊不遠,可採用“伸”“拋”兩種方式救助。“伸”即迅速尋找竹竿、木板等長物伸向落水者,將其拖拽上岸,拖拽時需注意降低重心,增大身體與地面摩擦力,以防止被拉入水中;“拋”則可將救生圈、籃球、大塑料桶,或用衣物包裹的多個礦泉水瓶等作爲漂浮物拋向落水者,也可將繩子、衣褲打結後拋投。若處於江河等有流速的水域,施救者在岸上控制好繩子,落水者便會隨水流靠近岸邊,此方法更爲省力。​

溺水救援有哪些注意事項?

“會游泳就能救溺水者”是最易忽視的誤區。李雪指出,溺水者因強烈求生欲,會本能拖拽、下壓靠近的一切人員、物體,即便游泳技能嫺熟,也可能被拖入水中陷入危險。尤其青少年體力有限、應急經驗不足,冒然下水施救更易引發二次事故。

另一個關鍵誤區是溺水者救上岸後的“控水操作”。李雪強調,若溺水者已失去意識、呼吸停止,需立即放棄控水,優先開展心肺復甦——呼吸停止後4—6秒便會出現腦細胞不可逆死亡,此時需快速清除患者口腔異物、開放氣道,先通氣3—5次,再按“胸外按壓30次+通氣2次”的循環操作,按壓深度需達5—6cm,頻率保持100—120次/分鐘。李雪提醒,心肺復甦術需經專業訓練,建議公衆提前學習掌握,避免因操作不當延誤救援。

遭遇離岸流時該如何科學自救?

夏季海濱遊玩,被稱爲“隱形殺手”的離岸流風險也隨之升高。李雪介紹,離岸流是沿海海域中狹窄而強勁的水流,流動方向與海岸垂直且伸向海中,寬度通常約10米左右,長度多在30至50米之間,部分可達數百米,隱蔽性極強。如何識別離岸流?李雪給出關鍵判斷方法:若發現兩條白色浪花帶之間,存在間斷的平靜水域,且該區域海水顏色比周圍更深,大概率就是離岸流發生區域,需立即遠離。​

李雪強調,若不慎被捲入離岸流,切勿強行橫向遊動對抗水流。此時應放鬆身體,隨離岸流方向漂浮,保持冷靜以節省體力,因爲離岸流僅會將人帶離海岸,不會把人捲到海底。待被衝至離岸流泄力區,水流趨於平穩後,再橫向游出危險區域,隨後返回岸邊。若遇到他人被困離岸流,李雪提醒,應優先投擲救生圈、木板等漂浮物,切勿貿然下水施救,避免自身陷入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