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120十天接到16例溺水患者,專家科普遇溺水者科學救援方式

炎夏酷熱,游泳玩水成爲消暑首選,但嬉水清涼背後暗藏溺水危機。7月5日,玄武湖公園就發生一起溺水事件,所幸南京市急救中心急救人員及時趕到,通過規範急救挽救生命。針對暑期溺水事故多發態勢,南京市急救中心發佈科普提醒,詳解溺水急救要點,呼籲全社會提高警惕。

據南京市急救中心統計數據顯示,7月以來,共接到16例因溺水需要急救的患者。郊區水庫、河道等野泳場所事故佔比超七成。“這些水域水下環境複雜,暗藏陡坡、暗流,且缺乏安全防護設施,是事故高發區。”南京市急救中心急救專家沈佩介紹。

科學施救:牢記“安全第一”原則

確保自身安全是實施溺水救援的前提,首先施救者必須熟悉水性,還須具備專業的救助知識,千萬不要輕易下水救助,可以選擇地面救援,比如及時撥打求救電話,請求專業救助。

地面救援時,要科學救援,可就地取材,將救生圈、竹竿、木板等拋向落水者,讓其攀扶或將其拖至岸邊。拖拽救援時,需伏地降低重心,以免被拉入水中。水中救援時,最好從背部把落水者頭部托起,或從上面拉起其胸部,使其面部露出水面,迅速將其拖上岸。

當溺水者被救上岸後,如果發現溺水者口腔有水草泥沙等異物,應快速清理,但不要花費過多時間。如果溺水者昏迷但是還有正常呼吸,可將其側臥,使得口腔異物可自然流出。同時將其身體擦乾,覆蓋乾衣服保暖,等待120急救人員到來。

如果失去正常呼吸,應持續心肺復甦,直到患者恢復自主呼吸或是救護車趕到現場。如果現場能取到AED,應立即介入AED。

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溺水者是否還有呼吸,任何情況都不要對其進行各種形式的控水,如倒掛奔跑、膝蓋頂腹等。一般情況下水不會成爲阻塞呼吸道的異物,但控水過程有可能導致其胃內容物反流堵塞呼吸道,還可能延誤寶貴的心肺復甦的時機。最後,不管溺水者是否恢復呼吸心跳,都應該送醫進一步檢查,以防肺部感染等併發症。

預防爲先:織密安全防護網

有效看護:當孩子在水中或水邊時,家長應做到“不分心、不間斷、近距離”。若無法親自看護,應委託可靠的成年人代爲照看,切勿交給未成年人。多人看護時,須明確指定看護人。

消除隱患:定期檢查並清空家中的蓄水容器,可用加蓋子、安圍欄、裝門欄等方法,將水源與低齡兒童隔離。

安全教育:選擇有資質的游泳或玩水場所,嚴格遵守安全規定,學會自救和施救。教授學齡兒童基本的游泳和水上安全技能,從小培養自我保護意識。

防護裝備:選擇專業的游泳漂浮裝置,進行乘船等水上活動時,務必穿戴救生衣。

關注天氣:雷雨、大風等惡劣天氣下,避免前往水邊或進行水上活動。

通訊員 國立生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劉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