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建議 FDA覈准藥 免重複審查
前健保局總經理張鴻仁表示,政府談判勢必須要籌碼,美國藥界實力強,建議我國可將美國食藥局(FDA)覈准藥品,入臺時不必再經衛福部食藥署審查作爲誘因,此舉也可避免國內重複審查,並加速病人用藥,是貿易戰中雙贏局面。本報資料照片
美國擬擴大課徵藥品關稅,臺灣可預期將受其影響。前健保局總經理張鴻仁建議,政府應在談判中提出具體籌碼,爭取互惠。臺灣可仿效新加坡模式,對已通過美國食藥局(FDA)覈准的藥品,免除重複審查、直接上市,既可加速新藥引進,也有助提升病患用藥效率,爭取美方在貿易談判上的讓步。
張鴻仁說,類似的情況早在卅年前即曾發生,當時美方以「三○一條款」爲由,要求臺灣簽署醫藥品專利協定,否則將祭出高額關稅。我國雖承受壓力簽署協定,但也藉機推動學名藥改革、要求上市前須通過藥品生體相等性(BE)試驗,反而促成國內藥品品質提升,面對此次美國的貿易施壓,臺灣也可趁此爭取實質改革機會。
目前我國對於已獲FDA核可的藥品,仍須經食藥署重新審查,平均等候時間長達一年,加上臺灣市場小、藥價低、健保議價空間有限,藥廠利潤差,導致許多新藥與醫材遲遲無法進入臺灣市場。
不過,藥品交互承認制度並非無爭議。據瞭解,臺灣過去曾與美方討論交互承認核可清單,但因國內藥廠反對而告終。不具名業界人士指出,我國藥廠以製造學名藥爲主,若開放交互承認,等同打開大門讓他國低價學名藥進入臺灣市場,對本土產業衝擊不小,尤其以印度爲代表的低價藥品競爭力極強。
爲降低衝擊,不具名業界人士建議,可從「醫材」作爲交互認可的起點,本土醫材產值相對較小,開放空間大,對產業影響相對有限,也可讓民衆同步受惠於國際先進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