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三十而立的全民健保永續經營之道
圖/本報資料照片
「全民健保是保險還是福利?」相信大多數人的答案會是後者。簡單而言,全民健保許多性質和一般的各種保險不一樣。首先,一般保險不可能給付幾百元到幾千元的「小損害」,因行政成本太高,對保險公司和被保險人都不划算,更重要的是「道德危害」。但全民健保卻「大小通吃」,原因是設立之初,爲了讓所有人看病時不必先自掏腰包,事後再去向保險公司「核退」,採用看病只付掛號費與部分負擔,讓醫療院所每月整批向健保署直接請款。
這樣的制度,省下龐大的行政和社會成本,並提高了「公平性」,因經濟能力愈差,先付款後請款的能力愈差,愈容易「小病拖成大病」;但最大的缺點是易被「濫用」,一點小毛病就去看病,甚至擠爆急診。
20年前領先全球上路的健保IC卡,更強化了全民健保「便宜方便舉世無雙」的特質,讓全民健保最重要的「保險」功能被忽略,普遍認爲較像社會福利。
全民健保還有一常被「誤會」的特質,是「不以風險訂定費率」,這點雖與一般商業保險有極大差別,但不能因此說不是保險。正確說法是,全民健保是一種「社會保險」。與商業保險最大的差別是其「強制性」。「強制性」有極大的優點,首先是避免了「保險逆選擇」,因爲如果沒有年輕健康的廣大族羣分擔風險,全民健保不可能這麼便宜。便宜之外,只有全民健保不分個人健康程度都投保,洗腎病人、癌症病人、罕見疾病及廣大的三高族羣,如依風險計價,這些人多數買不起這種保險。
第三個原因在於,全民健保沒有采用如商保一般的「高額部分負擔」或「自負額」,這些方法是商業保險用來避免「道德危害」的手段。全民健保開辦時,學界傾向採英國體系的「家庭醫師」及「強制轉診制」,不愛對窮人較不利的部分負擔制,因而採用較低的「使用者付費制」至今。
此外,全民健保還有一點很不像「保險」,就是「保障範圍」一直擴大,且保費很少調整。近十幾年來,醫藥科技突飛猛進,新的治療年年推出,過去視爲絕症的癌症、B肝/C肝、愛滋病,甚至先天性的罕見疾病都有新藥,加上新的醫療儀器與器材,如心臟血管支架、達文西手術,各種內視鏡微創手術推陳出新,保障範圍大幅擴大,保費卻沒有年年調整。
今天三十而立的全民健保,面臨困境的癥結在於民衆認知,建議主政者推動下列幾項重點工作:
首先,每年設定下年度總額預算時,要跟全國民衆說明,這一年增加了多少新藥,以及那些新的檢驗(例如:癌症基因檢測)與新的醫療器材,因保障項目增加了,所以保費必須調漲。
其次,健保署要下決心學日本,對一般門診採30%的部分負擔,這樣做最大的好處是,民衆看病開始「有感」,才知道珍惜,當然30%的部分負擔要有配套,如比照日本,依收入訂定個人/家庭支出上限,否則一些老弱多病、收入又低的族羣,會有因病破產的危機。
最後,健保署要每年出一份「受益者」報告,告訴民衆繳的保費是那些人受益,沒有浪費掉。如民衆認爲全民健保是社會福利,那錢不夠是政府的責任;如果知道全民健保的強大保險功能,那麼繳保費就是大家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