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趙錫軍:激發企業實踐ESG的主動性,要從企業決策者認知變化開始

本文來源:時代週報 作者:閆曉寒

A股上市公司發佈ESG報告的數量日漸增多,ESG評級也呈上升趨勢。

截至今年4月30日,A股共有2468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24年度ESG報告,披露率達45.68%,較上年提升6.68個百分點。MSCI(明晟公司)近期披露的報告指出,A股公司ESG評級持續提高。2024年,A股上市公司ESG評級獲上調的佔比約爲26%,創下歷史新高。

這與監管層持續推進可持續發展新規緊密相關。

2018年,證監會修訂《上市公司治理準則》,規定上市公司應當披露環境信息、履行扶貧等社會責任相關情況以及公司治理相關信息,明確ESG信息披露的基本框架;2019年,上交所發佈《科創板股票上市規則》,要求上市公司應當在年度報告披露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並視情況編制和披露社會責任報告、可持續發展報告、環境責任報告等;2020年,深交所修訂《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考覈辦法》,對上市公司履行社會責任的披露情況進行考覈,重點關注是否主動披露ESG履行情況等。

2021年,證監會修訂《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內容與格式準則第2號—年度報告的內容與格式》和《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內容與格式準則第3號—半年度報告的內容與格式》,特別增設環境和社會責任章節,進一步明確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標準和框架。2022年,國務院國資委發佈《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質量工作方案》,要求央企要統籌推動上市公司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進一步完善環境、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ESG)工作機制,提升ESG績效。

2023年,國務院國資委發佈《關於轉發〈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專項報告編制研究〉的通知》,力爭2023年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專項報告披露“全覆蓋”。2024年,ESG進入“政策大年”——滬深北三大交易所發佈《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引》,要求上證180、科創50、深證100等指數成本股公司及境內外雙重上市公司強制披露可持續發展報告。這意味着,A股ESG邁入“強披露時代”。

今年5月,滬深北交易所發佈《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報告編制指南》,爲上市公司提供細化工作指導,有效填補了此前指引發布後的政策“留白”。

“隨着ESG監管政策不斷完善,A股上市公司強制性ESG信息披露的範圍將逐步擴大,最終將覆蓋全部上市公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聯席院長趙錫軍在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指出,國內ESG信披內容格式尚未統一,A股上市公司ESG信披質量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趙錫軍認爲,中國企業的ESG實踐雖然起步較晚,但始終保持較快發展速度。“A股上市公司ESG目前還處於發展的初步階段,不同公司對ESG的認知參差不齊,步伐有快有慢。”部分上市公司已經意識到ESG不再簡單等同於企業的“額外負擔”,而是謀求長遠發展的必選項。但大部分企業行動還不到位,認知仍停留在如何符合環保、勞動法的基本底線階段。

在趙錫軍看來,公司決策者是公司ESG治理進程的關鍵,“激發企業ESG內在主動性,要從決策者認知變化開始。”

圖源:受訪者

公司決策者認知是影響ESG行動的關鍵

時代週報:上市公司ESG披露的監管越來越體系化,這呈現出哪些特點?

趙錫軍:此前各交易所對上市公司披露ESG的要求不同,有自願性披露也有強制性披露。今年開始,交易所規則有所改變,ESG報告的名稱變爲《可持續發展報告》,原因在於公衆對於ESG中的E(環境)有較爲一致的認識,但對S(社會責任)和G(公司治理)可能有不同看法。

今年披露報告的上市公司,已經有相當一部分將ESG報告改爲《可持續發展報告》。去年滬深北三大交易所發佈《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引》,要求上證180指數、科創50指數等公司最晚在2026年首次披露2025年度可持續發展報告,未來強制披露的要求會逐漸覆蓋所有上市公司。

時代週報:企業、監管和社會公衆對ESG的認知水平都在不斷提升。認知提升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趙錫軍:對,需要多方努力持續提升對ESG的認知。

根據我們的研究,大部分上市公司最初對ESG並不積極,認爲ESG並不能顯著幫助企業提高盈利能力。近年,政府部門對環保、社會責任等工作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對ESG不同領域的要求約束都在收緊。上市公司也在不斷加大對ESG的關注和資源投入力度。

企業重視ESG有來自市場的約束,比如投資者會對上市公司在投資方面形成約束,一些投資機構會組建專門針對ESG的投資目標。如果企業ESG責任不明確或履職不到位,有可能被投資機構排除在外。

時代週報:目前看,外部壓力還是推動上市公司ESG行動的主要原因。

趙錫軍:這是客觀現實,上市公司的ESG行動更多源於外部壓力,還遠遠沒達到自覺、自願履行責任的階段。A股5000多家上市公司,ESG履行的情況參差不齊,部分公司在ESG方面資源配置更多,但有些未必。

時代週報:上市公司履行ESG職責爲什麼會表現出不同狀態?

趙錫軍:這與不同上市公司追求的目標存在差異有關,歸根結底與上市公司主要決策者的認知有關。

如果上市公司董事會成員對ESG有較好認知,能對公司ESG治理起到領導和監督作用,公司決策就會把更多資源配置到ESG。

另外,不同行業受到的行業監管和指導要求存在差異,比如監管部門、政府部門在環保方面對不同行業有不同要求,排污較明顯的企業,政策約束力度會更大,企業在排污方面就會做得更好。

時代週報:短期而言,公司披露ESG確實需要付出資源和成本,尤其非上市公司或中小公司,他們披露ESG的必要性是什麼?

趙錫軍:每家公司或機構首先要遵循最基本的法律法規。比如,法律法規對環保、員工保障等有所規定,這也是ESG相關領域的底線要求,企業要守住這個底線。

企業踐行ESG確實會增加成本,從而影響盈利。在這種情況下,各方面激勵機制就要跟上,比如對環保做得優秀的企業進行補貼、稅收減免、貸款利率優惠獎勵等。這些激勵會衝抵ESG成本,提升企業價值。

更重要的一點,要轉變市場對上市公司的價值認知。上市公司是經濟主體,也是社會主體,要從重視股東的利益轉向承擔社會責任,我們要營造多方力量推動這一轉變。

時代週報:在這其中,誰是關鍵力量?

趙錫軍:對於上市公司來說,投資者的作用可能更爲關鍵、直接。歸根結底,投資機構願意投資也是基於其意識到自身是經濟主體,也是社會主體。

政策激勵正成爲影響ESG投資的關鍵

時代週報:積極主動履行ESG職責能爲上市公司帶來什麼?

趙錫軍:首先監管部門在披露等方面已經有很多要求,另外與之相關聯的各個部門也有一些新做法,比如綠色貸款、綠色債券降低企業成本;僱傭殘疾員工達到一定比例給予補貼或稅收減免等,這些都是從生產經營角度的激勵。

從價值激勵角度,有很多專門爲ESG設置的投資機構,他們對上市公司的認可能夠拉動企業價值的提升。

還有企業聲譽方面,這是無形的,但能更廣泛引起關注。通常的邏輯是,企業的ESG做得好,公衆就會認爲企業的整體實力不錯,有更高的價值創造能力。所以企業的社會聲譽會更好,估值也會向積極方向發展。

時代週報:全球ESG評價標準還未統一,國內ESG在形成統一框架方面處於什麼階段?

趙錫軍:還處於加快形成共識的階段,上市公司、政策制定部門、監管部門、學術機構等都在討論和磨合。不同上市公司披露的ESG報告存在差異,但共識會越來越多。

去年,滬深北三大交易所發佈的指引對形成統一框架有積極的引導作用,指引明確鼓勵企業踐行ESG,並且對於行動方向和基本要求給出了大致框架。

時代週報:你認爲國內評價標準衆多的原因是什麼?

趙錫軍:首先,我們確實需要一個大致的統一框架和評判標準。不過,每個企業所處行業、面臨的社會環境和市場特點不同,盈利能力和可調配資源能力也有差異。

比如,我們不能要求石化能源企業和服務行業企業在同一領域進行同樣多的投入,所以評判標準具體到個體時也要有一定差異性,至少要分類施策。至於具體要細化到什麼程度,可以繼續討論。

時代週報:ESG評價標準並不統一的情況下,ESG投資機構在資產配置、管理風險方面是否會遇到挑戰?

趙錫軍:確實會面臨挑戰。

其實,各家投資機構對ESG的評價標準也有差異,但已經有局部的某一碎片開始逐漸統一,比如人民銀行對綠債方面的要求越來越明確,如果要投資綠債就需符合人民銀行的要求。不久前多部門也聯合印發指導意見,要制定統一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加快研究制定轉型金融標準。

監管部門對ESG投資標的的劃分越來越明確、標準越來越明確,ESG投資會越來越清晰,共識會越來越多。

時代週報:ESG投資在中國目前仍以政策驅動爲主,市場自發性需求不足。在你看來,投資機構在什麼情況下更願意投資ESG?

趙錫軍:以前,投資機構在ESG項目和非ESG項目的投資收益差距較大,但現在非環保項目收益率在下降,ESG項目和非ESG項目的投資收益率正在趨平。

在這一背景下,起到關鍵作用的就是政策激勵,ESG政策的支持能爲企業、投資機構帶來更高收益,投資機構就會願意選擇ESG項目。目前影響收益率的主要因素正從此前的市場利益逐漸變爲政府補貼作用。

本文源自:時代週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