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山下敦弘/青春的詩意是「無意義的小事」 爲何《琳達!琳達!》的熱血無法複製?

記者蕭采薇/專訪

2005年上映的經典日片《琳達!琳達!》不僅是無數影迷心中的青春聖經,更是如今已是國際影后的裴鬥娜,第一部走出韓國的作品。然而連導演山下敦弘都說,這是一部他再也無法拍出來的作品。如今山下敦弘也承認自己是個「大叔」,當年看着女高中生兵荒馬亂組樂團的我們,也不得不承認,那些熱血,是我們回不去的青春。

▲《琳達!琳達!》是無數影迷心中的青春聖經,連導演山下敦弘都說,這是一部他再也無法拍出來的作品。(圖/高雄電影節提供)

「P人」導演的「山下式幽默」:我對英雄沒興趣,只愛有缺點的人

山下敦弘的作品總能以獨特的視角,捕捉日常生活的細膩情感與人際關係,尤其擅長描繪那些看似平凡,卻又充滿生命力的「小人物」。他笑說:「我對英雄式的人物,或者是比較完美的角色沒有太大的興趣。有缺點、不完美的角色拍起來比較有意思。」

當被問及是否是個「P人」(MBTI人格中的感知型),因爲《琳達!琳達!》中「抓到經過的人就是主唱」這種看似隨性的行爲,與其不謀而合時,山下敦弘坦言沒聽過MBTI,但卻幽默自嘲:「我就是一個完全沒有任何計劃的人。」

▲山下敦弘笑說自己相當樂觀,也是個完全沒有計劃的P人。(圖/高雄電影節提供)

他補充說:「可能是因爲個性相當樂觀,比較靠直覺和反應,當然也是會有不好的地方,尤其是被老婆罵的時候。」山下敦弘說,自己的作品中,大部分角色都面臨掙扎或煩惱,正在嘗試突破,「這樣的故事,我自己拍起來也會比較開心。」

青春的「無意義小事」:現在的孩子太聰明,拍不出當年的橫衝直撞

談及《琳達!琳達!》上映20年後,最難以複製的元素,山下敦弘感嘆:「現在的小朋友跟當年比起來會更聰明一點,會想的更多。」他認爲,《琳達!琳達!》的核心主題是「大家一起熱血地去做一些沒有意義的小事」,那些可能沒有目的、沒有利害得失,卻讓青春橫衝直撞的熱情,在現今社會似乎難以再現。

▲《琳達!琳達!》上映20週年,當年就找到如今已是國際影后的裴鬥娜(右一)演出。(圖/劇照)

「我覺得現在的年輕人去拍這樣子的一個青春故事的話,他們已經沒有辦法像我們20年前那樣子橫衝直撞,我覺得現在小朋友會更加精明,也會更靈活,這種東西是沒辦法控制的。」而20年前後,最大的改變就是社羣媒體的崛起,山下敦弘也直言,自己是「進入這個時代之前的人類」,所以少用社羣,單純是「不知道爲什麼要用」,他也自嘲:「我就是還沒進入那個時代的大叔」。

《琳達!琳達!》有個片段,是大人覺得自己還是小孩,小孩卻覺得自己是大人的描述。至於是何時開始覺得自己是大人?山下敦弘笑說:「在我心中,我現在都還覺得,我沒有成爲大人。」但他回憶,在拍攝《苦役列車》時,34、35歲的他第一次感受到「這就是我的工作」。

▲山下敦弘至今仍很少使用社羣媒體,他笑說,就是單純不知道「爲什麼要用」。(圖/高雄電影節提供)

他回憶道:「在年輕的時候,很多工作人員年紀都比我大,我就會有點怕被稱爲導演。可是一直到後來40歲左右的時候,身邊的工作人員差不多都變成平輩的,到後來我甚至是整個片場年紀最大的,我是到這個時候,對於自稱『導演』這件事情,變得比較不會抗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