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觀光署長陳玉秀揭國旅困境 打造行銷新方向
交通部觀光署長陳玉秀。(陳俊吉攝)
臺灣擁有多樣性觀光資源,如何整合、行銷、向旅客展現新風貌,翻轉民衆對國內旅遊印象,成觀光宣傳課題。交通部觀光署長陳玉秀上任滿2個月,接受《中國時報》專訪時表示,要嚴選具國際競爭力的觀光商品,未來不再齊頭式平等,盼推動觀光圈時,區域要競爭又合作,並以3年1期定行銷主題培養客羣。
觀光行銷爲引客重要手段,陳玉秀認爲,臺灣觀光資源豐富,各地都有準備好的「產品」,國際行銷則要從中挑選有潛力成爲「商品」者,觀光署將調整策略,不再齊頭式平等,盼出現有競爭性的好提案,纔可能成爲國際競爭力。
她分享,推展觀光圈是整備觀光重要作業,希望區域間既競爭又合作,異中求同、同中求異,展現城市獨特性,並與別人合作打造主題遊程,像具客家文化的「浪漫臺三線」,就有跨區性質,期望以小範圍試辦起,看能否成爲國際行銷商品,但仍涉及跨單位溝通需努力。
談及聚焦行銷主題,陳玉秀指出,未來訂定主題須爲3年1期來培養客羣,做國際行銷前須分析受衆、推新企劃、事前溝通、服務量能要到位等,須2至3年,才能聚焦成爲旅客心中有識別性的目的地。
「觀光環境確實還有很多要整備!」陳玉秀提到,每年同時同地發生的事,才能與國際對接,她也正與國內溝通,盼國際認識臺灣文化與節慶等活動,要想辦法定下時間地點,有許多條件都要匹配,才能水到渠成。
交通部觀光署長陳玉秀。(陳俊吉攝)
爲衝刺外國旅客來臺,交通部觀光署長陳玉秀表示,將逐步調整引客策略,不斷透過各種小型試驗檢視成效,瞭解外國客的需求及愛好,投其所好並將商品模組化。以運動觀光爲例,可以嘗試將大巨蛋的棒球賽事加入觀光行程中,讓旅客體驗臺式應援。
陳玉秀說,以往觀察旅遊市場是否興旺,大多檢視「人次」及「消費金額」2項指標,而觀光署目前開始許多針對主題旅遊的小型實驗,透過主題型旅遊來了解客羣的樣子、知道外國人心中的臺灣是什麼面貌?好奇什麼活動?若我們說不出來人家喜歡什麼,就無法追蹤他在臺灣的軌跡,透過主題旅遊模式,會調查得更清楚,得知人家買不買單,這也可以變成一種觀察指標。
例如運動觀光,臺灣目前有了大巨蛋,加上看棒球氣氛歡樂有趣,應援方式也很特別,是否可以與旅行社結合,變成能賣給外國人的半日遊商品?或是變成套裝行程?這樣思考後,再想辦法把商品模組化,提供給所有客羣。
對於「數位牧民」,觀光署也與國發會合作,討論給予簽證禮遇的可行性,爭取讓他們多停留在臺灣。
陳玉秀表示,很多外國人離開臺灣後,除了想念美食,再來就是遍地開花的超商,這種方便性在其他國家是完全沒有的,她認爲觀光署可以和超商互利,既然外國人常在超商出現,那便是提供旅遊資訊的絕佳地點,目前已與業者洽談,成功機率相當高。
交通部觀光署長陳玉秀。(陳俊吉攝)
國內旅遊時常被拿來和國外做比較,許多人批評國內景點「自己人都不玩」,寧可存錢往國外跑。交通部觀光署長陳玉秀坦言,國旅缺乏「再發現」元素,許多縣市其實在進步,民衆卻只記得它的經典景點,認爲來過了、沒新意,未來觀光署會調整行銷策略,尤其要給人一個想像畫面,另規劃補貼民衆平日出遊。
陳玉秀是首位業界出身的觀光首長,曾在遊樂園業服務,也在電腦公會任職,對大型會展不陌生,過去6年則在松山文創園區擔任總監。
接任觀光署長,陳玉秀不只要想方設法吸引外國旅客,如何翻轉國旅形象讓國人滿意,挑戰更爲嚴峻。面對批評國旅的聲浪,陳認爲國內景點確實缺少「再發現」的元素,以彰化縣爲例,許多人只認識鹿港天后宮與老街,時間一長就讓人覺得「去過了、沒新意」,但當地其實還有許多值得探索的景點,只是缺乏宣傳與包裝。
夜市同樣被批評重複性高,陳玉秀則分析,夜市並非旅行的核心,旅客不太會因爲它就衝到某個縣市,但它容易被挑剔,進而衍生成對國旅的不滿。
陳玉秀強調,「畫面」一直是旅行的重要元素,未來行銷會着重在此。而旅行的目的還是要有主題出現,尤其要有能想像的畫面,例如稻浪、月光海、熱氣球,光這3個元素就讓她願意跑2趟臺東。
陳說,一個地方好不好玩、精不精彩,負責解說的人是其中關鍵,旅遊很多元素是富含知識性的,若缺乏這些資訊,則變得沒有動力、只會覺得「去過了」,應設法讓旅行更有記憶。又例如臺灣有許多地方可以泡湯,但每個地方的溫泉成分都不一樣,若沒有突顯或介紹,也只是讓人覺得「溫泉都一樣」。
陳玉秀也指出,透過統計報告發現,國旅其實還是很旺,國人不是不出門,而是過夜數變少,旅宿業則供給變多,讓人覺得有種客源變少的感覺。此外,國內民衆仍習慣週末出遊,推高週末房價,觀光署會透過政策引導民衆平日出遊,分擔一些住宿金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