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ATFX亞太區首席分析師:美國“股債匯三殺”或成常態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吳斌 上海報道

隨着今年全球資金“搬家”,主要市場的表現也由此出現大幅分化。

今年上半年,道指上漲3.64%,納指漲5.48%,標普500指數漲5.50%。對比來看,韓國KOSPI指數大漲28.04%,德國DAX指數上漲20.09%,恆生指數漲20.00%,巴西IBOVESPA指數漲15.59%。​​這也與今年部分資金從美國轉向歐洲、中國等市場的流向變化相互印證​。MSCI新興市場股票指數上半年累計上漲近14%,創2017年以來最佳同期表現。

ATFX亞太區首席分析師林銘添近日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表示,過去幾年,美股成爲資本追逐的焦點。然而,今年上半年,美國政府宣佈向全球多國加徵關稅,導致全球股市受挫,美國股市也出現大幅下跌。儘管後期美國關稅政策緩和,美股出現V型反彈並創出新高,但漲幅明顯落後於其他市場。在美國政策的不確定性下,資金逐步從美國流向歐洲、亞洲等資本市場。

今年美國頻繁出現“股債匯三殺”,林銘添預計,在美國政治與政策的不確定因素下,未來“股債匯三殺”可能會是常態。美國鉅額債務削弱了市場信心和金融穩定性,美國政府挑戰傳統資本循環體系,增加了不確定性。長期來看,如果美國不能有效控制債務,美元資產優勢或逐步消失,可能磨滅投資者對美國金融市場的信心。

展望未來,​​林銘添認爲,2025年下半年,全球資本可能繼續流入新興市場。若美國持續加強保守主義政策,全球資金轉移的趨勢料將延續,進而重塑全球市場格局:美元主導地位減弱,而歐元、人民幣等資產吸引力將提升。

ATFX是一家國際性的外匯和CFD(差價合約)交易商,提供多種金融產品的交易服務。林銘添是ATFX亞太區首席分析師,擁有超過20年投資經驗,​​熟悉全球股指、商品及外匯等產品的投資交易操作​​。

《21世紀》:過去多年,美股的表現曾一騎絕塵。2025年上半年,儘管美股V型反彈,再創歷史新高,但美股三大指數今年的漲幅遠低於德國DAX指數、恆生指數等。如何看待各大市場表現的逆轉?這輪全球資金搬家有哪些特點?

林銘添:過去幾年,美股藉助科技發展,成爲資本追逐的焦點。然而,今年上半年,特朗普上任後美國政府實施全球貿易關稅政策,困擾全球股市,美股也急劇下滑。儘管後期政策緩和,美股出現V型反彈,並創出新高,但漲幅明顯落後於德國DAX指數、香港恆生指數等。在美國政策的不確定性下,資金逐步從美國流向歐洲、亞洲等資本市場。

一方面,美國的財政赤字持續、債務上升、財政政策頻繁變動,沒有改善跡象,令部分投資者擔憂。大型企業股票增長潛力受限,美股估值相對歐洲、亞洲更高,同時美國利率居高不下,貸款成本過高,不利於企業借貸及擴張,限制企業增長前景。美國企業運營成本上升,企業裁員比例擴大,美國失業率反彈,投資者擔心美國經濟與消費前景。

另一方面,歐洲和亞洲經濟增長相對穩健,加上利率持續下降,吸引了更多資金。過去幾年,歐洲及亞洲股票市場相對低迷,資金加速流向價值窪地。香港是亞洲主要金融市場,衆多資金流向香港股市。此外,投資者爲分散風險,尋求多元化投資,避免單一市場份額過大,將資金從美國分散至歐洲、亞洲市場。

《21世紀》:向美國出口商品的國家將其貿易盈餘投資於美股、美債以及美元,這樣的“資本循環”體系爲美國資產提供了支撐。隨着美國新政府直接挑戰這一模式,一些人認爲“美國例外論”已經破滅,你對此怎麼看?今年美國多次出現“股債匯三殺”,這會成爲常態嗎?

林銘添:大部分投資者堅信“美國經濟和資產的特殊地位”,但今年多次出現“股債匯三殺”,體現出美國資產的脆弱。在美國政治與政策的不確定因素下,“股債匯三殺”可能會是常態。美國鉅額債務削弱了市場信心和金融穩定性,美國政府挑戰傳統資本循環體系,增加了不確定性。受美國關稅政策影響,全球多國“去美元化”加速。

短期看,美元資產可能繼續偏弱,資金可能流向更穩健的歐洲、亞洲市場避險。長期來看,如果美國不能有效控制債務,美元資產優勢或逐步消失,可能磨滅市場對美國金融市場的信心,美元長期下行風險增加。在這種情景下,投資者可能增加其他多元化避險資產配置,在美元走弱預期與政策風險加劇時,黃金與亞洲貨幣可能會吸引更多資金。

《21世紀》:今年上半年,美元指數跌逾10%,上一次在上半年出現如此大幅度的貶值還要追溯到1973年。如何看待這一驚人的跌勢?背後可能有哪些深層次原因?

林銘添:美國經濟增長放緩,大量債務降低了美元的吸引力。“大而美”法案旨在增強美國國防實力並加強移民管控,但其配套的減稅政策主要惠及富裕階層和大企業,同時削減了醫療保健及社會福利開支。這些措施將大幅增加政府借款,預計十年內將導致美國聯邦赤字增加數萬億美元。​

《21世紀》:美國、日本等多國長債需求引發擔憂,你如何看待債務“灰犀牛”的風險?未來會引發金融危機嗎?

林銘添:全球債務規模創新高,長債需求堪憂,潛藏“灰犀牛”風險。高債務水平可能引發償債危機,間接影響全球金融資金鍊,並給企業及股票市場帶來衝擊。如果美國債務繼續擴大,各國政府減持美債或暫停購買美債,可能引發全球金融鏈崩塌,加劇金融危機風險。

《21世紀》:一些人寄希望於穩定幣來支撐美債,你對此怎麼看?穩定幣有哪些作用和風險?

林銘添:穩定幣被寄予厚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支撐美債,但也存在監管不確定、流動性等風險,技術漏洞與市場波動都可能帶來不確定性,必須加強監管,才能提高認可度。如果解決了這些問題,穩定幣可以提升支付效率、降低跨境交易成本,對國際貿易、全球資金流轉和貨幣體系均有加強作用。

《21世紀》:香港是穩定幣發展的前沿陣地,你對未來的發展有哪些期待?

林銘添:香港有望繼續成爲穩定幣創新和應用的前沿,是中國連接世界市場的重要窗口,可以推動穩定幣的合規發展,期待未來監管日益完善、國際合作加強、技術領域創新深入推進。中國擁抱穩定幣是大勢所趨,內地和香港可合作提升支付效率和金融監管能力。

《21世紀》:2025年下半年,全球資金的“搬家”會繼續嗎?這場長期範式轉變將如何重塑全球市場?

林銘添:2025年下半年,全球資本可能繼續向新興市場和數字資產遷移,投資者可關注區域經濟復甦和數字金融創新帶來的新機遇。下半年美國政府的關稅政策對全球金融、貿易有直接影響,如果美國繼續加強保守主義,全球資金的搬家將會繼續,重塑全球市場,美元的地位會弱化,歐元、人民幣等資產會更具吸引力。

《21世紀》:在滯脹擔憂下,謹慎的美聯儲今年降息次數有限,貨幣政策處於迷霧中。接下來美聯儲貨幣政策會如何影響美國和亞太市場?

林銘添:市場預計今年下半年美聯儲會有兩次降息,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從4.25%至4.5%降到3.75%至4%。若美聯儲維持謹慎立場,短期美元可能保持相對穩定。如果美國加快降息步伐,低利率有機會改善美國及全球經濟增長,對全球金融市場有利,美元可能進一步下跌。後續可密切關注美聯儲的利率指引和通脹、就業數據。

《21世紀》:上半年港股表現亮眼,這種勢頭有望繼續嗎?A股漲幅低於港股,接下來能否迎頭趕上?哪些機會值得關注?

林銘添:香港經濟發展、科技創新與內地聯繫緊密,港股科技板塊仍具潛力,特別是科技創新和新能源板塊,建議關注政策支持和企業研發動態,以捕捉長期增長機會。接下來A股有望逐步追趕港股,下半年政府預計會推出一系列振興政策,推動科技創新、經濟增長,並提振資本市場。下半年可關注A股科技、消費等行業的結構性機會。在內地經濟及科創發展帶領下,消費行業股與金融股或有望在下半年帶動A股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