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國資委主任宋宇:“加減並重”煥新提質 爲“製造名城”貢獻國資擔當
財聯社3月20日訊(記者 李擁軍)“在株洲,一杯咖啡的時間可以集聚生產一臺機車的上萬個零件”,在2025全國兩會上,來自株洲的全國人大代表,中車株洲研究所黨委書記、董事長李東林在“代表通道”接受集中採訪時“一杯咖啡容萬象”的形象表述,再次讓製造名城株洲出圈。
作爲新中國成立後首批被選爲重點建設的八個工業城市之一,株洲先進製造業產業集羣近年來表現令人矚目。軌道交通和中小航空發動機產業雙雙入列工信部45個“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羣”。
一花獨放不是春。如果說央企中車株洲所爲代表的軌道交通產業等撐起了株洲工業的脊樑早已廣爲所知。株洲市一級的國資國企,近年來遵循市場化方向“有加有減做整合”“盤存量、促增量”“在發展中化債、在化債中發展”默默耕耘探索,也已在業內嶄露頭角。2024年4月,國務院國資委就將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現場推進會放在株洲召開。
近日,財聯社記者和中誠信分析團隊走進株洲,專訪了株洲市國資委主任宋宇。宋宇介紹了株洲市的產業發展的歷史與現狀、國資企業改革的現狀與方向。
他表示,株洲市國資委圍繞市委市政府“培育製造名城,建設幸福株洲”的城市戰略目標,近年來推動產業重組、佈局更新、機制革新、業務拓新,加快塑造國資國企核心競爭優勢。相信依託於產業資源積極發展優勢產業,提升“造血功能”,纔是解決債務問題以及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根基。
有加有減 優化國有資本佈局
宋宇介紹,株洲工業基礎紮實,交通區位優勢明顯。在我國41個工業大類中,株洲擁有37個,是湖南省重要的老工業城市,產業基礎優勢明顯,其第二產業佔GDP比重較高且主要依賴製造業。
區位方面,株洲市地處我國南北咽喉、東西接點,擁有南方最大的鐵路貨運編組站,京港澳高速、滬昆高速等縱橫聯通,水運通江達海,距長沙黃花國際機場僅半小時車程。
他介紹,株洲市國資國企圍繞“培育製造名城,建設幸福株洲”的戰略目標,依託產業資源,進行了三方面改革。
一是三大市屬集團清晰定位、分類整合。
對市屬國企三大集團“一企一策”進行重新定位,將產投集團定位爲產業發展商;將城發集團定位爲城市資源運營商;將資源集團定位爲鄉村振興和資源投資運營商。
以此爲基準推動各集團減少層級並聚焦主業,且契合了一二三產業的佈局和發展方向。推動同質同類子公司整合,組建了建投、北斗、物流、低空產投等專業化子公司。
推動國有上市公司進行整合併購,如千金藥業對第三方持有的湘江藥業、協力藥業股權進行收購,提升了上市公司的產業協同和集團管控能力。
二是優化佈局產業結構,加減並重。
一方面,推動國企數量做減法,全面清理“三無”“兩非”子公司,大力壓層級、減法人、去“殭屍”,實現管理層級從六級壓縮至三級,清理退出子公司21家,退出融資平臺6家。另一方面,推動轉型升級做加法,實現主業投資佔比達到90%以上。
三是傳統業務和新興業務的平衡,有進有退。
建立政府投資項目市場化承接機制,合理量化政策性業務經濟成本,促進市屬國企幫助政府“做事”從“做完再說”向“算完再做”轉變。
宋宇介紹,傳統業務要求“先把賬算明白了再幹”,比如干有政府專項債等資金來源明確的項目,不幹少幹無效投資和低效投資項目。
此外,也鼓勵企業走出傳統業務模式的舒適圈,尋找和培育“第二曲線”。如城發集團以“一通道一中心”爲支撐大力發展商貿物流產業,“湘粵非”鐵海通道發運破千列,B保中心躍升至全國第28位;產投集團根據市場變化創新金融服務產品,金融服務類收入同比增長50%。
化債攻堅,助力國企高質量發展
在經濟發展進程中,良好的區域融資環境是關鍵,維護好信用是必答題。宋宇介紹,株洲市成立了債務管理小組,採用“631”機制(即提前6個月報備到期債務情況、提前3個月報備資金匹配情況、提前1個月確認資金是否到位),致力於維護區域環境,助力資金融通順暢。
此外,全面建立融資化債與市場化經營相分離的管理運行機制,由集團本部負責統籌融資化債等非經營性事務,讓子公司放開手腳找市場、搞經營、提效益。
一攬子化債方案實施以來,株洲市多措並舉推動存量債務化解,取得了一定成效。2024年,株洲市全力推進債務降息、展期、置換和擴量。截至2024年11月末,全市全口徑債務綜合成本 4.38%,較上年末下降了65個BP。壓降非標融資比例,防範債務風險,全市企業性債務存量銀行類融資佔比提升至53.97%,非標融資佔比下降至10.19%。如株洲城發集團嚴格落實“631”工作機制,取得了株洲市第一筆政策性銀行20年期經營性債務置換貸款30億元。
株洲市還推動考覈體系改革,提高經營效能並有助於持續優化債務結構。將市屬國企分爲功能類、公益類和競爭類,“一企一策”實行分類考覈;將“降本增效”指標、虧損子公司治理等與工資總額浮動掛鉤,鼓勵企業全力以赴提高經營效益;對改革轉型、招商引資、融資化債等工作評價爲優秀的子企業或部門進行獎勵。
株洲市2024年在“三資盤活”上做了大量工作,針對低效無效的資產、資金、資源進行盤活,如城發集團,2024年累計盤活資產37項,資產價值41.88億元,實現盤活處置收入9.92億元。
宋宇介紹,2025年會繼續進行“三資盤活”計劃,分爲資產盤入及盤出兩類,其中盤入主要系將縣市區政府的資源、建設項目盤入市級平臺;盤出主要系繼續將平臺內的閒置資產對外租售。
央地合作與產業賦能,爲“製造名城”貢獻國資擔當
關於株洲市未來的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宋宇表示,株洲市具有非常悠久的產業基礎,大量央企和省企駐地在株洲,其工業優勢和資源稟賦亦是株洲國企改革和發展破局的基礎和優勢。株洲市國資國企要做好“傍大腿”文章。
株洲市工業產業基礎雄厚。2024年株洲市GDP爲3902.40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92.3億元,增長3%;第二產業增加值1809.3億元,增長7.9%;第三產業增加值1800.9億元,增長3.5%。從上市公司方面看,株洲市共有12家A股上市公司,其數量及市值在湖南省內均僅低於省會長沙。
2025年株洲市政府工作報告,亦將產業發展列爲重要方向。報告要求以“創新成果轉化年”“項目攻堅提質年”和“對外開放提效年”活動爲抓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構建“3+3+2”現代化產業體系。
宋宇舉例,爲服務於“培育製造名城”的城市戰略,在產業項目方面,株洲市發起設立株洲市先進產業集羣母基金,同步組建北斗產業發展基金、高分子新材料基金、專精特新基金、天使投資基金,累計投資40餘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積極參與本地優勢產業的孵化裂變,催生出中車雙碳、時代半導體等一批優質項目。堅持投研聯動,組建北斗時空信息研究院、航空產業研究院,推動北斗產業和低空經濟產業聚鏈成勢。
此外,株洲市還通過舉辦央企合作對接會、“國資國企走進株洲”活動、北斗規模應用論壇等活動,圍繞產業投資、智能製造、資源開發、金融服務等領域,不斷深化央地合作。株洲市深化央地合作系列活動獲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2024年優秀案例。市資源集團礦業開發央地合作模式亦被國土資源部採納推介。
宋宇表示,株洲市國資委將進一步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治理體系、監管體系,持續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優勢,爲“製造名城”貢獻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