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昌觀點》宮﨑駿世界的爵士風 臺北打擊樂團敲出久石讓新魅力
4/11北藝藍盒子《聲響之森》演出。(攝影者:鄭達達)
聽過無數試圖橋接傳統與創新的演出,類似臺北打擊樂團《聲響之森.打擊樂奏出的動畫詩篇》這樣出色而令人着迷的表演倒不多見。這場音樂會是以打擊樂爵士風致敬宮﨑駿和久石讓的經典作品,營造一幅充滿懷舊、創意與真誠故事的聲音集錦。在傳統打擊樂器融入跨界的電吉他、電貝斯與爵士鼓之後,久石讓的標誌性配樂,瞬間轉化成一場脈動式沉浸體驗,既觸動心絃也激發想像。
當久石讓作品塞滿臺灣演奏市場的此刻,臺北打擊樂團的策畫,展現出這不是一場普通拿着原譜演奏的致敬演出。樂團與法國及臺灣作曲家合作,採用跨文化、打破流派的創新方式,共同爲宮﨑駿電影音樂注入新風貌。曲目涵括重新演繹的《魔女宅急便》、《崖上的波妞》、《蒼鷺與少年》配樂精華,以及令人屏息涵蓋《風之谷》、《天空之城》、《龍貓》、《紅豬》與《神隱少女》等的〈久先生的奇幻世界〉組曲。每首作品改編,在清晰保留原曲旋律靈魂的同時,也拓展了打擊樂與爵士樂的邊界。
電聲樂器的加入,爲演出現場補足了流行音樂氣場的邊緣感。爵士鼓供應搖擺節奏的支撐,電吉他和電貝斯則爲整場音樂會渲染出張揚的動感氛圍,新鮮裡毫不違和宮﨑駿的奇幻與堅韌主題。這不僅是噱頭,還有一分啓示,應證久石讓作品能在新的音聲風景中展翅翱翔,並維持其情感核心。
音樂會以提博.勒布里(Thibault Lepri)改編的〈魔女宅急便〉開場,樂曲捕捉到魔女琪琪旅程中的青春活力。捨棄原作曼陀鈴與手風琴,轉而運用多樣打擊樂器,高音木琴與馬林巴木琴以水晶般音色詮釋旋律,顫音琴、鐘琴與定音鼓則增添俏皮的節奏火花。改編呼應着琪琪的成長,其動態變化緊盯她的疑惑與歡喜。聆聽當下,驚歎勒布里可以如此調配打擊樂團的音色層次,創造出彷彿琪琪與新世界對話的聲音敘事,猶如琪琪,已透過適應跟發現找到自己的翅膀。
4/11北藝藍盒子《聲響之森》演出。(攝影者:鄭達達)
最迷人的時刻或許是莊彥宇改編《崖上的波妞》的〈啵啵啵波妞〉。應用非傳統音效,將魚缸中的水,用吸管吹出氣泡聲,以及透過海浪鼓製造潮汐效果,莊彥宇打造了一首既是音樂也是劇場體驗的作品,栩栩如生地重現了波妞的水下世界。這些不是裝飾,而是重塑故事的敘事關鍵。氣泡聲模仿波妞從魚到女孩的轉變,與明亮的鐘琴音色共舞,海浪鼓的潮起潮落輕輕勾出波妞與宗介間的純粹羈絆。該曲改編,極爲貼切地捕捉到電影的童真奇想,尤其鐘琴(波妞活潑的心神)與木琴(宗介堅定的心)間的對話,格外令人動容。
相較於「波妞」的輕快,改編後的〈蒼鷺與少年〉,展現了情感細膩的掌控力,融合久石讓配樂及主題曲〈地球儀〉,編曲者黃奕軒似乎讓曲子多了些內省。現場由他親自操盤電吉他,不僅爲樂曲帶來爵士的沉思氣息,搭配打擊樂團精準駕馭樂曲的情緒轉換,加上他突如其來的聲聲擊掌,像極了喚起牧真人的靜默反思。全曲改編平實,不以炫技壓倒聽衆,但其濃烈的節奏與大膽的和聲變化,又全都在剋制與激烈間取得平衡,時時扣住牧真人的心內波瀾。
音樂會的高潮是佛朗索瓦.瓦列(François Vallet)、雨果.馮.雷赫姆(Hugo Van Rechem)與西蒙.尼布特(Simon Nebout)聯手創作的〈久先生的奇幻世界〉。這首組曲是一場華美的接龍力作,結合瓦列實驗打擊樂、雷赫姆爵士小提琴與尼布特古典鋼琴的編曲手法。組曲穿梭宮﨑駿多部作品中,無縫呈現懷舊與前衛的魄力。
電吉他與電貝斯爲組曲奠定爵士的都市律動,而打擊樂團以從震撼的大鼓到輕細的手搖鍾,處處令人聽炫。《龍貓》段落尤爲突出,木琴與手搖鐘的俏皮互動彷若音樂在向觀衆眨眼。而讓人屏息的美感,莫過《神隱少女》段落閃爍的鐵琴與柔和的鈸聲所凸顯的神秘氛圍。三位作曲家在忠於久石讓旋律下,以節奏和即興爲語言,漂亮作了一次極大膽的二次再創作,既有原始也有詩意,既是結構嚴謹又是自由奔放,這已不單是致敬,完全像是寫給宮﨑駿宇宙的一封情書。
《聲響之森》音樂會的優質,不光在於音樂,更在於看得到、聽得見的合作精神。有了法國作曲家帶來的俏皮實驗精神,有了臺灣作曲家以對宮﨑駿情感共鳴的深刻理解,而爲音樂注入新生命,臺北打擊樂團與他們共同創造了一場跨越國界和流派的聲音饗宴,同時實踐了打擊樂不只是節奏的載體,更是講故事的畫布及創造夢想的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