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嘯虎看空,創業者駁斥,萬億具身賽道該催熟還是慢燉
出品 | 本站科技《態度》欄目
作者 | 李姝
編輯 | 丁廣勝
一番“反共識”的言論,讓朱嘯虎陷入爭議。
這位金沙江創投主管合夥人在3月28日說“我們正在批量退出人形機器人公司。”
朱嘯虎的退出邏輯基於其“反共識”投資策略——當市場預期高度一致時,往往是退出的最佳時機。
他直指人形機器人兩大困境:一是成本高企,單臺售價動輒數十萬,遠超實際場景付費意願;二是落地場景模糊,許多企業提出的客戶需求缺乏真實的市場基礎。
朱嘯虎看不到具身智能或人形機器人的商業化潛力,現在的客戶需求“更像是想象而非真實存在。”即使是“當紅明星”宇樹機器人,朱嘯虎也認爲客戶只是買回去做研究或展示,“沒有爲客戶創造持續的價值”。
今年2月份,宇樹創始人王興興爲具身智能“代言”,參加了民營企業座談會。“具身智能”還在3月5日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朱嘯虎對“具身智能”的真心話表態無疑將自己推向輿論漩渦。
英諾天使基金合夥人王晟告訴本站科技《態度》欄目:“今年以來,人形機器人賽道的愈加火熱,確實帶來了一定的泡沫。業內很多投資人其實都看到這件事了,只是朱嘯虎說了出來。但我覺得現在的泡沫其實是剛剛好的程度,適度的泡沫會更高效率的促進創新,就像啤酒有點泡沫纔好喝。”
王晟還表示,“很多資本其實是長期主義的,大家的價值判斷不一樣。朱嘯虎更多的是代表消費基金的打法,所以他希望企業做出來的東西能夠滿足用戶需求,這樣才能證明其價值。對於具身智能行業,我們不需要去洞察消費市場有沒有需求,核心還是要關注它能不能取得技術突破。”
針對具身智能泡沫論,華西證券汽車+機器人分析師蒲欣雨告訴本站科技《態度》欄目:“泡沫是肯定存在的,但現階段有泡沫是正常現象,應當理性看待泡沫,泡沫本身也是吸引資本的重要因子。”
分析師蒲欣雨認爲,朱嘯虎因爲高估值退出可以理解,但他認爲從A端(學術)到B端(工業)到C端的發展方向本身是清晰的,現在困擾行業的問題是成本高,工程化量產能力不足,技術水平有待提升,而非商業化路徑,但這些問題會隨着產業與資金的同步努力,逐步得到解決。希望大家多給這個行業一些發展的時間。
同樣爲具身智能打抱不平的還有知名創投人張穎,他在朋友圈迴應“朱老闆別鬧”、“機器人領域蓬勃發展,大賽道,百花齊放,過程中有點泡沫也非常正常。時間拉長,人形機器人賽道一定能出大公司。”
具身智能長坡厚雪 並非“快餐式項目”
金沙江創投所投資的相關項目,包括非夕機器人、瑆爝機器人、鬆延動力以及星海圖等。目前,金沙江創投已經退出對鬆延動力和星海圖的投資。
星海圖對此隔夜發文,解釋了金沙江創投對公司投資的始末,並表示“對朱先生的投資成就和行業貢獻深表尊重”,直言“具身智能賽道長坡厚雪,行業的發展離不開社會各方各界的持續關注與鼎力支持。”
另一家被投機器人企業鬆延動力則在官方視頻號發佈了一則人形機器人奔跑的短視頻,配文“無懼雜音,繼續前進。輕舟已過萬重山。”並在詞條中特意標上“金沙江創投”“朱嘯虎”。
正在參加中關村論壇具身智能大會的非夕科技與穹徹智能聯合創始人盧策吾也迴應表示,“朱嘯虎也是我們(非夕)的早期投資人。”作爲朱嘯虎的被投企業,盧策吾認爲,從情緒層面來講,行業短期會有波動;從邏輯層面來看,未來十到二十年,具身智能將是人類社會中最大的產業,在這樣的回報率預期下,必然會有相當比例的資本去投資這件事。
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副理事長、清華大學教授孫富春表示,AI的發展整體是S形——剛開始必然會有一段時間的虧損,此時會存在投資人沒有耐心持續投資的情況。
深圳市衆擎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趙同陽則更開門見山,直接在朋友圈發文駁斥。他直言朱嘯虎比較適合那種今年投入後年就見效的快餐式項目,AI和人形機器人都不是能讓他快速賺錢的項目。
“這哥們甚至問出了人形機器人在這個階段有什麼用?就像質問一個剛出生的嬰兒,用眼前看到的來否定未來,這不應該是他這個段位人應有的表現。”趙同陽略顯無奈。
朱嘯虎緊急迴應:連我媽都轉給我
“說實話我沒想到那篇文章影響這麼廣泛,連我媽都轉給我,這說明具身智能熱度太高了。”面對行業的圍攻,3月30日,朱嘯虎現身2025上海交通大學校友投資年會,迴應了“退出具身智能”事件。
(金沙江創投主管合夥人朱嘯虎)
他表示,“很多創新都會經過一個週期,泡沫——死亡——起死回生。"
“具身智能肯定要經過泡沫期,然後大家再理性思考到底在哪裡能找到商業價值,到時候再回來,那時候纔是健康的,我覺得具身智能同樣會出現DeepSeek時刻。”
儘管朱嘯虎的言論爲行業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但他的退出並沒有阻礙其他投資機構對具身智能行業的興趣。
在2024年9月金沙江創投退出後,星海圖拿到了高瓴資本、螞蟻集團等的後續輪融資,最新一輪融資近3億元。與此同時,鬆延動力也完成連續兩輪過億元A輪及A+輪融資。其中,A+輪由彬復領投,華強資本跟投。
顯然,不同投資機構及企業對具身智能的判斷存在較大的差異。每個人也是基於自己的“角色”做出不同的趨勢判斷和利益選擇。
一個欣欣向榮的產業需要不同的聲音。有泡沫的時候有人站出來給產業去去火,略顯沉寂時也能有人願意吆喝吆喝。在催熟和慢燉之間找到平衡感,想必這樣才能迎來更多的“DeepSeek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