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中寧:“低彩禮”青年喜提“農村婚俗新風光榮證”

“這張‘農村婚俗新風光榮證’,是對我們引領婚俗新風尚的最好肯定。”5月13日,27歲的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中寧縣女青年田榮向記者展示了一個帶着他們夫婦照片的榮譽證書,上面寫着:“你們積極踐行婚俗新風,結婚低彩禮,爲建設文明鄉風作出了表率。”

團中寧縣委書記孫晶介紹,寧夏回族自治區2024年4月開展農村高額彩禮專項治理行動,推動治理高額彩禮、人情攀比、大操大辦等婚俗陋習,團中寧縣委由此發起“青年新風行動”,聯合民政等多個部門結合地域實際,爲全縣農村制訂“零彩禮”“低彩禮”倡導性認定標準,明確“重點區域”農村彩禮一般不超過當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倍,爲8.9萬元;“非重點區域”農村彩禮一般不超過當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倍,爲7.1萬元。這些標準被寫入村規民約,中寧“高額彩禮”有了“天花板”。

田榮與魏曉峰分別來自寧夏和甘肅的農村家庭。2024年11月結婚前,田榮父母提出4萬元彩禮,並全部交給女兒,用於小家庭生活開支。因積極響應倡導性彩禮數額,去年12月,田榮夫婦獲得由中寧縣委社會工作部和新堡鎮人民政府共同頒發的“農村婚俗新風光榮證”。

“彩禮問題絕不只是家務事,關係到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羣衆家庭經濟狀況、人口結構、價值觀念等多方面因素。”孫晶說,一直以來,當地年輕人結婚彩禮支出需十幾萬元,有的高達二十餘萬元。團中寧縣委實施“青年新風行動”以來,在對當地1.5萬餘名適婚青年走訪調研中瞭解到,有男青年每月打工收入約6000元,僅靠個人積蓄無法承擔十幾萬元的彩禮和結婚花銷;有男青年相親三四年,因拿不出彩禮一直單身。

一年多來,團中寧縣委積極聯動全縣12個鄉鎮團委,瞭解到有78對新婚青年踐行“零彩禮”“低彩禮”新風尚,由中寧縣委社會工作部爲他們頒發“農村婚俗新風光榮證”,向適婚青年倡導樹立新時代婚姻觀、戀愛觀,營造“學有榜樣、行有楷模”的社會風尚。

24歲的申明玉是中寧縣太陽樑鄉興渠社區黨支部委員,2024年國慶節,她與同社區青年杜翔宇舉辦了一場引人注目的“零彩禮”婚禮。去年11月底,申明玉夫婦獲得“農村婚俗新風光榮證”。

訂婚前,申明玉向父母提出取消彩禮,父母起初不太理解,認爲“沒彩禮不合婚俗”。申明玉用一些事例說服父母:有青年由於高額彩禮和婚禮開支負債,不得不外出務工還債,有的甚至因彩禮等糾紛對簿公堂。“我們能靠自己的能力把日子過好。”申明玉對父母說。

這場“零彩禮”婚禮成爲當地青年帶頭推進移風易俗的佳話。如今,中寧縣農村地區移風易俗的新風,“吹”進更多青年的心田。

29歲的王彩娟是銀川市一所職業院校教師,今年2月23日,她與現役軍人陳建華喜結連理。王彩娟的父母在中寧縣太陽樑鄉德盛村務農,陳建華來自吳忠市鹽池縣農村家庭,雙方家庭按照當地倡導的“低彩禮”標準商定了禮金,王彩娟父母將半數彩禮用於小夫妻婚房裝修,計劃將留存部分作爲育兒基金。

王彩娟感慨道,彩禮應該止於“禮節”,愛與幸福更重要,“把日子過得長久纔是真”。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提出“推進農村高額彩禮問題綜合治理”,發揮婦聯、共青團等組織作用,加強對農村適婚羣體的公益性婚戀服務和關心關愛。

在推進農村高額彩禮專項治理過程中,團中寧縣委持續加強對“零彩禮”“低彩禮”新婚青年及其家庭成員的幫扶力度,包括開展春節慰問,發放助學金;對接熱心公益事業的企業聯合設立創業基金,爲獲頒“農村婚俗新風光榮證”的新婚青年及其家庭成員,對接創業資金和資源。

田榮的弟弟田傑去年6月從陝西一所職業院校畢業。團中寧縣委在對田榮夫婦開展新婚青年信息統計時得知田傑在找工作,團組織延伸服務,於去年12月爲其提供參加新堡鎮爲期7天的就業技能培訓機會。

團中寧縣委爲獲頒證書的新婚青年的弟弟妹妹,創新推出在生活、學業、創業等方面的支持政策,發放“希望工程”自籌助學金、提供研學活動機會以及就業創業指導等。“希望通過這些措施,更好地幫助扶持這些先行先試倡樹婚俗新風的青年家庭。”孫晶表示。

“引領青年及其家庭樹立移風易俗新風尚,需要通過制度創新,爲他們帶來實實在在的利好政策,實現從‘個案突破’到‘羣體共鳴’、從‘經濟減負’到‘文明提質’的轉變。”孫晶說,“共青團組織要加強對青年的服務和關懷,通過引領與讚賞,大力倡導婚戀文明新風”。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