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寧夏,多國青年見證中國式現代化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學生與治沙專家唐希明(左三)合影。北京外國語大學留學生辦公室供圖

“寧夏從曾經貧瘠的土地蛻變成如今繁榮的模樣,這就是‘中國夢’的生動詮釋。”離開寧夏前,北京外國語大學(以下簡稱“北外”)的越南學生黎河微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探尋閩寧鎮從“幹沙灘”變“金沙灘”的發展歷程、解碼中衛沙坡頭防沙治沙的生態智慧,觸摸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的現代化發展脈搏……7天的寧夏之行,來自北外的11位國際青年用雙腳丈量中國現代化發展的進程,用心感受一個真實、立體、可愛的中國。

“保護自然,就是在爲這片土地積攢生機”

一邊是連綿的金色沙丘,一邊是澄澈如鏡的湖水,從寧夏沙湖溼地的觀景臺向遠處眺望,沙與水自然相融,靜靜地向這些年輕人訴說“沙水共生”的奧秘。

“這片景觀帶給我的震撼,遠不止於視覺。”通過專家講解和沙湖變遷的照片,北外奧地利學生倪凱莉注意到,10年前,沙丘還在不斷擴張,湖水面積只有現在的三分之二不到。而現在,通過退耕還溼、植被固沙等舉措,不僅實現了沙退水清,連多年未見的候鳥也回來了。

“原來保護自然,就是在爲這片土地積攢生機,爲生活在這裡的人鋪就生路。”倪凱莉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說。

黃河水滋養了寧夏大地,爲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帶來了富足與希望,而中國人也用智慧和勤勞守護着一方水源。

寧夏中衛沙坡頭是中國防沙治沙的重要實踐地,見證了幾代人治沙護綠的艱辛與成就。這裡實現了“沙退人進”的偉大壯舉,吸引了日本、美國、埃及及印度等衆多國家的專家學者前來參觀考察,享有“人類治沙史上的奇蹟”的美譽。

在聽完治沙專家唐希明介紹的治沙經驗和防沙治沙的創新技術後,黎河微眼眶發熱。她激動地表示:“保護水源和環境刻不容緩,只有守護好這片綠水青山,各個國家纔有可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寧夏生態治理的實踐遠不止於治沙。

在賀蘭縣城鄉生活垃圾科普教育館,AI賦能綠色發展的探索讓學生們驚歎於科技與環保的融合。多位青年表示,在寧夏,“綠色轉型”不是口號,而是通過技術創新實現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具體實踐。

從“人進沙退”的治沙壯舉,到“垃圾分類新風尚”的全民行動,北外白俄羅斯學生許倩表示,寧夏的生態實踐讓她深刻感受到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涵。

“社會主義是幹出來的”

“社會主義是幹出來的!”寧夏之行結束前,這羣來自多國的青年對着鏡頭齊聲高喊。在寧夏,他們看到了中國現代化發展的縮影,感受到了中國政府“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理念。

“這裡曾是‘幹沙灘’,如今是‘金沙灘’。”在閩寧鎮鎮史館,講解員的話語讓國際學生們駐足沉思。照片清晰地呈現出閩寧鎮的發展年輪:1996年,福建和寧夏建立對口協作關係。29年來,協作從單項扶貧拓展到經濟社會建設全方位、多層次、全領域、廣覆蓋的深度合作,創造了東西部對口扶貧協作的“閩寧模式”。

在閩寧鎮的街巷間,同學們看到的不僅是物質生活的改善,更是“東西部協作”“精準扶貧”等中國經驗的實踐成果。北外馬來西亞學生易靖安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她領悟了“共同富裕”的理念,真切感受到中國人的團結,更清晰地看到地方政府依託本地優勢、借力政策支持推動鄉村振興的實踐路徑。

在中寧縣的枸杞種植園基地,科技賦能傳統農業的圖景同樣動人。許倩曾在白俄羅斯聽說過“枸杞”,這次她終於能親眼看到枸杞的生長環境,品嚐新鮮的枸杞果實和枸杞汁,瞭解枸杞從種植到銷售的全產業鏈。她感慨道:“寧夏人民沒有向自然環境低頭,他們通過種植枸杞、沙棘、葡萄等經濟作物發展農業……每一個成就背後都凝聚着無數科學家和普通百姓的智慧和努力。”

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的大型生產裝置有序運轉,彰顯出中國清潔能源與現代製造的蓬勃力量;寧東綠科新能源有限公司利用光伏技術讓沙漠變“電站”;中衛數據中心展現中國通過區域協同,打破“算力瓶頸”,推動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堅實步伐……

“銀川、中衛等城市在現代化進程中既綻放時代活力,又守護着絲路古道的文明印記。這裡不僅是國家清潔能源示範基地,更是史前文明與未來科技對話的時空走廊。”北外意大利學生張馬樂由衷地說。

“搭建橋樑,連接心靈”

“沙湖的沙與水能和諧共生,國家之間的理解也需要有人傳遞土地裡的溫度與力量。”這場探尋多元文明之旅讓倪凱莉意識到,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聯結往往始於對彼此土地與故事的理解。

研學途中,寧夏博物館、西夏博物館、西夏王陵、賀蘭山岩畫遺址等文化地標依次展現,學生們從中理解中國古代西北地區在全球文化互動中的橋樑作用。在寧夏大學的交流活動中,中外青年共唱寧夏民歌《寧夏川》,文化認同在歌聲中悄然生長。

“研學活動爲不同文化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樑,不僅讓我更瞭解中國,也讓我思考我們各自文化中的相似與不同。這是增進彼此尊重與友誼的關鍵一步。”許倩表示,親身走進歷史遺址和文化展館,比在書本上的學習更直觀、更有感染力。

黎河微直言,社會實踐能幫助青年結識五湖四海的朋友,感受不同國家的風土人情和知識文化,是拓寬視野、增長見識的最佳方式。

北京外國語大學留學生辦公室教師樑國偉強調:“我們可以跨越文化與國界的差異,讓心與心在交流中靠近。”

寧夏之行結束後,許倩把拍攝的照片和視頻發到了自己的社交平臺上,許多朋友紛紛留言,私信她更詳細的見聞。她表示,自己經常與親友分享在中國的生活,他們都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我的母親大力支持我在中國的事業發展,我的一位閨蜜更是計劃來中國旅遊。”

當學子們回到各自的國家時,他們把自己的見聞與思考分享給家人,寧夏大地上那片由實幹與綠意鋪就的現代化圖景,也將隨着他們的講述,走向更廣闊的世界。

“我要努力成爲奧地利和中國溝通的橋樑,把中國的生態智慧、人民土地上的堅守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也要把奧地利的故事帶到中國,讓理解在交流中生長。”倪凱莉說。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