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惠農區馬家灣村:“一枝花”開出“百萬產”
夏末秋初,漫步惠農區紅果子鎮馬家灣村,處處都是如畫的景緻,柏油路平坦寬闊,路兩邊整齊排列着別緻的路燈,白牆灰瓦的農家小院古香古色。在村部千畝玫瑰花種植基地裡,粉白、緋紅的玫瑰花綴滿枝頭,馬家灣村,風景如畫,遊人如織。
“我們村夏天是最漂亮的,玫瑰花種植基地裡大片大片的玫瑰花盛開着,遍地花香。”馬家灣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王佔兵言語中透着自豪。自2018年試種玫瑰花以來,馬家灣村用玫瑰花串起了種植、加工、旅遊、服務等多元產業。2025年,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100萬元,走出了一條“一花引領、多業共生”的鄉村振興之路。
曾經的馬家灣村,以傳統種植養殖業爲主,村集體年收入不足5萬元,“增收”成了當時村“兩委”班子的主要任務。經過考察調研,當地引入農業企業,建起了玫瑰花種植基地,但產業單一、附加值不高的問題逐步顯現。爲此,村“兩委”班子研究決定,第一步先從盤活閒置土地着手,通過村民集資、政府補貼、企業入股等方式,馬家灣村將一處廢棄廠房重新規劃,打造爲石嘴山市惠農區綠色農產品加工科技創業園,不少企業看中這裡毗鄰城市、交通便利的優勢,紛紛簽約入駐。
如今,該園區已入駐了37家綠色食品加工企業,集聚發展以玫瑰花餅、枸杞香醋、脫水蔬菜等產業爲主的綠色食品加工業。衆多農業公司的入駐,輻射帶動了村裡的剩餘勞動力,也使土地資源變成了資產資金,村民在家門口享受“就業+土地租金”的雙份收入。
持續向土地要效益,馬家灣村的第二步便是做優做強現有產業。一方面,該村深度延伸玫瑰產業鏈,在原有基礎上新增玫瑰花餅、玫瑰醬等深加工產品,大幅提升產業附加值;另一方面,充分挖掘當地土壤聚硒能力強的優勢,大力發展有機蔬菜種植,形成“玫瑰+蔬菜”雙輪驅動的種植模式。“玫瑰花做成餅身價能翻5倍,光這一項年產值就超120萬元,再加上種植有機蔬菜,不僅村集體收入增加了,村民的致富道路也越走越寬。”王佔兵說。
產業拓展的腳步從未停下,玫瑰園的芬芳,不僅催生了馬家灣村種植業的革新,更激活了鄉村旅遊這一產業鏈條。2018年,馬家灣村成立經濟合作社,爭取200萬元扶持資金並與方歌農莊合作,依託玫瑰花種植基地建設惠農區大地天香旅遊景區,通過打造採摘大棚、改造特色民宿和農家樂,讓遊客從“看花”變成“玩花、品花、住花鄉”的深度體驗。
“暑假帶娃來摘玫瑰花、做鮮花餅,遊樂場裡的項目多還有趣,玩累了晚上住在民宿,體驗感太好了!”今年暑假,來自內蒙古烏海的遊客李女士道出了該村“農業+旅遊”模式的融合魅力。2023年,馬家灣村投資45萬元建成玫緣灣兒童旅遊度假區,打造集特色產業園觀賞、民俗生活體驗、餐飲娛樂度假爲一體的遊玩景區,成爲馬家灣村的新名片,年接待遊客10餘萬人,帶動全村季節性用工4000多人次。
玫瑰產業的紅火,讓馬家灣村有了拓展更多“賽道”的底氣。
今年,馬家灣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成立馬灣子建設服務有限責任公司,主要承接農村道路硬化、巷道改造等工程建設,目前,已爲村集體增收30餘萬元。還有正在建設的高效烘乾脫水項目,將於今年9月投產,預計每年可新增收入超 20萬元。
從玫瑰種植到農產品深加工,再到工程建設,如今的馬家灣村,多元化產業擰成一股發展合力,村集體經濟收入首次突破100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同步提升至2.4萬元。“集體經濟的壯大,從來不是靠‘等靠要’,而是要找機遇,要在產業鏈上做文章。”王佔兵說。
來源:石嘴山市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