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瘟影響民生經濟帶來的教訓

臺灣最近受非洲豬瘟影響,整體養豬業瞬間進入停擺狀態,政府啓動「禁止豬隻運輸、禁宰」政策。記者黃仲裕/攝影

臺灣最近受非洲豬瘟影響,整體養豬業瞬間進入停擺狀態,政府啓動「禁止豬隻運輸、禁宰」政策。今天起開放載運屠宰,這段禁宰期間對於傳統的豬隻產業鏈、豬肉供應、餐飲攤商、夜市經濟,以及民生消費面皆帶來深遠的衝擊。

從養豬產業端來看,運輸受限、屠宰場停工、豬隻上市延宕,構成了即時且劇烈的成本壓力。許多養豬場在禁運禁宰期間不得不延長飼養天數、積存豬隻而無法出貨,飼料、人力、場地維護成本卻仍然支出,導致養殖戶資金流動性吃緊。同時傳統市場中的肉販、夜市攤商、餐飲小吃店,因供應中斷被迫暫停營業或轉用冷凍備貨,有些店家只能暫時休息。供應端斷裂進而蔓延至消費端,雖然政府公告現有冷凍豬肉庫存可供應一段時間,但消費者仍然偏好「新鮮當日屠宰」豬肉。傳統市場中肉品價格、供應量的變動,使消費者面臨選擇受限的情況,並可能轉而選用替代蛋白如雞肉、牛肉或進口豬肉。此外豬肉價格可能因供應緊縮而上揚,造成民衆日常開銷提高。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此次停宰措施雖爲期暫短,但其所造成的經濟損失不容小覷。目前整體產業鏈損失約新臺幣200億元。對以農牧業及傳統市場爲骨幹的產業鏈而言,其結構性損害,包括養豬戶資金斷裂、肉品市場信任下降、餐飲攤商停業,可能比損失數字更具體而長遠。

更進一步,這樣的經濟震盪若蔓延,還可能引發價格波動、農村經濟衰退,以及地方小型產業鏈的下滑。從1997年臺灣因口蹄疫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可見端倪,當年損失估計超過新臺幣1,700億元,雖然情況不同,但警示意義明顯。

面對此一危機,如何避免未來重蹈覆轍、如何強化體制與機制,是當前刻不容緩的課題。首先,在邊境與入境檢疫端必須毫不鬆懈。此次事件中,「未經適當殺菌的廚餘餵豬」極可能爲病毒傳播途徑之一。因此,對走私肉品、攜帶肉類產品入境、廚餘餵豬的監管須更加嚴格。

在制度面,政府應建立「停宰/禁運情境下的補償制度與復原機制」,包括設定合理價格保護養豬戶、肉品市場、餐飲攤商,設置防疫中斷保險機制,以及建立跨部會應變預案。這些措施若落實,可使豬肉供應鏈、民生市場快速恢復,不致因防疫所需而長期受創。

回顧此次事件,我們看到一條從農場到餐桌的供應鏈在瞬間受到高度衝擊。養豬戶焦慮、屠宰場停工、夜市小吃暫停、傳統市場肉品來源變化、消費者猶疑。雖然人類並不會因感染非洲豬瘟而生病,但其對於民生消費、產業鏈穩定、地方經濟活力的影響可謂深遠。此次雖是短期停宰,但若未在制度、技術、供應鏈、監管、教育等層面做好全面升級,類似危機可能再度發生,且影響將更大。事實上,若停宰期延長、供應鏈出現長期斷裂,對經濟的損害可能蔓延至整體農業投資信心、地區產業活力、企業轉型意願等多重面向。

在未來,我們必須將「防疫」與「產業韌性」兩條線並行。防疫不可鬆懈,但產業不能因防疫而完全停擺。換言之,體制須從單純的「應變」升級爲「日常防備加彈性應變」。當下一次類似病毒威脅來臨時,從邊境檢疫、養豬場監控、運輸屠宰鏈正常化、消費市場不致斷供,所有環節都應像防線般穩固,而不是因爲一次停宰而全民驚慌、供應鏈崩裂。唯有如此,才能讓豬肉產業從危機中恢復,讓民生消費如夜市、小吃、傳統市場等不因疫病防控而成爲經濟弱點,而是展現韌性。對於政府、產業、消費者而言,這是一次集體課題的警醒,也是建立未來更安全、更穩定、更有彈性的肉品供應環境的轉捩點。